摘要:25岁的贺明洁第一次到横板桥镇赶集时,差点被老乡的方言绕晕:"姑娘,你说的那个‘政策’,跟俺们的‘稻种补’是不是一回事?"这个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如今却能精准分辨村民说"渠堵了"是指灌溉渠塌方,说"娃学费难"是在愁助学贷款——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全镇12个
"有人把基层当跳板,想踩着快走几步;有人把基层当熔炉,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烟火气里,慢慢炼成了好钢。"
1. 笔记本里的237户:基层成长从"听懂方言"开始
25岁的贺明洁第一次到横板桥镇赶集时,差点被老乡的方言绕晕:"姑娘,你说的那个‘政策’,跟俺们的‘稻种补’是不是一回事?"这个西北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如今却能精准分辨村民说"渠堵了"是指灌溉渠塌方,说"娃学费难"是在愁助学贷款——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全镇12个村的手绘地图,237户村民的家长里短,都成了她理解基层的"活教材"。
这种转变,始于制度的"指挥棒"。翻开澧县2023年7月印发的《基层干部择优晋升职级实施办法(试行)》(澧组发〔2023〕8号),清晰写着:在乡镇工作每满5年,晋升时可获得相当于2次年度考核优秀的加分。"这不是让我们‘熬年限’,而是要真正把根扎进地里。"贺明洁在驻村笔记里写道。
2. 基层晋升的3个"硬通货":比学历更重要的是这些本事
三位"95后"的公示材料里,藏着基层职场的"潜规则"——
把"文件语"翻译成"家常话"的本事
易昭炜在禾塘村的第一个任务,是向老人解释电子医保凭证。他发现讲"国家医保平台"没人懂,就举着手机挨家挨户演示:"嬢嬢,您看,点这里刷脸,买药就跟刷老年卡一样方便!"这套"赶集日工作法"让他在2024年全镇民意测评中,群众认可度比第二名高18个百分点(数据来源:隆回县组织部年度考核报告)。
在田埂上解决"真问题"的能力
周腊枚接手的土地纠纷积案,双方争了5年的地界,其实就差30厘米。她带着测绘员在烈日下跑了7趟,画了12张等高线图,最后蹲在田埂上算清了每亩产量的差异:"您看,这块地种水稻一年多收30斤,换种油菜能多收10斤油——划给您家,划算不?"这种"带着卷尺走基层"的较真,让她成为羊古坳镇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考察对象。
让"土资源"变"金疙瘩"的巧劲
贺明洁发现横板桥手工面只有本地人才知道,就带着村干部拍起了短视频:凌晨4点的面坊里,老师傅揉面的手法在镜头前一清二楚,字幕配着方言讲解:"俺们这面,得用山泉水和,柴火灶蒸,晾面要挑晴天——"2024年,这段视频为镇上引来327万元的订单,也让她的名字出现在县委组织部的"乡村振兴人才库"里。
3. 基层这炉"火",到底在炼什么?
炼的是"蹲下身子"的心态
贺明洁至今记得第一次去低保户家,老人要给她塞熟鸡蛋:"闺女,你比那些戴袖章走过场的,实在多了。"这句话让她明白,基层不是"打卡地",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村里人"——她跟着村妇女主任学纳鞋底,帮留守儿童辅导作业,现在走在镇上,总有老乡塞给她刚摘的黄瓜。
炼的是"解决麻烦"的本事
易昭炜搭建的电商直播间刚上线时,大爷大妈对着镜头直往后躲。他想了个办法:让村支书穿上围裙当"主播",对着镜头吆喝:"咱禾塘的蜜橘,不打农药,小孩都能抱着啃!"3个月卖出10.2万斤,这个数字被写进了《隆回县2024年电商助农白皮书》。
炼的是"留下印记"的担当
周腊枚在党建办设计的"党员联户图",把全镇127名党员的联系户标得清清楚楚:哪家有残疾人需要帮扶,哪家老人独自居住,图上一目了然。现在这套机制被全县推广,她说:"基层锻炼不是‘到此一游’,而是要留下点‘搬不走’的东西。"
"你觉得基层干部最需要哪项‘硬核能力’?是会说‘土话’、能啃‘硬骨头’,还是敢闯‘新路子’?来评论区聊聊,点赞最高的朋友将获得《基层工作百问百答》手册!关注我,看更多年轻人的成长故事。"
来源:佳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