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廖伟彪,1963年出生广州,美术神童,少年成名,是中国水墨“透叠”画法的创始人,成为他这一代岭南水墨画的代表人物。
廖伟彪
照片的内容复刻现实,而绘画的内容往往是重构的,
它是只有艺术家才能感知的景象。
山高人为峰、水远人如潮,此刻你看到的,
何尝不是由人群构成的山水画呢!
廖伟彪,1963年出生广州,美术神童,少年成名,是中国水墨“透叠”画法的创始人,成为他这一代岭南水墨画的代表人物。
廖伟彪在就读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时,打通了西画和国画的壁垒,把毛笔当铅笔,并巧妙的运用毛笔的圆锥体,粗细得手,八面来锋,丰富了画面的线条质感,提升了画笔的造型功能,在素描、速写中运用得游刃有余,为他首创“透叠”画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说来,美术的少年天才都会遇到成长的困扰,儿童画如何面对成长的自己,这是当年摆在廖伟彪面前的巨大拷问。他知道,这需要灵魂的觉醒,于是在他十七、八岁时,他毅然决然骑着自行车独自闯西藏,他向往的高海拔,离星辰更近,他要往最高处走,完成他的成人礼。
由此,廖伟彪青春的勇气和远游的足印,在自行车轮子的旋转中,在那几年重叠在西藏高原、云贵高原、新疆大漠,他在远足也在写生更是在修行,那些雄伟的山川景物、原生态的人物风情,重叠在他的视网膜,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那些厚重、陌生、质朴的生活情形,把这个南方的广州仔紧紧地包裹住了,他悬浮的意蕴触到了底层。他曾经说,看到那些行走和站着的人群,呆呆的出神,常常是疲倦的,默不作声的,他们猝不及防地感动到我了。这是梵高一样的《渴望生活》,也是高更一样的《月亮与六便士》,虽然那时还看不到这两本书,但艺术家共有的精神驱动,促使艺术人格内心的奔放和狂野,一头扎进了生活的厚土,这让廖伟彪完成了灵魂的觉醒,真正地站到了成人艺术家的行列,画出了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透叠”画法也极妙地运用到其作品之中。
1990年,广东画院为廖伟彪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至此廖伟彪完成了儿童天才向成年艺术家的蜕变。
很多人问,什么是“透叠”画法?简单说就是人物重叠而导致线条叠加,但不会彼此遮蔽,仔细分辨依然能看到各层人物或景致的全貌。进而透视出纷繁复杂生活的瞬息万变。其实廖伟彪的“透叠”画法,呈现的是由人物和景物构成的透视风景画,更是他内心的体悟和情感的双重叠加,这很像音乐里的和声或复调的手法,极大的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也把艺术家丰富的内心和思想更好的呈现给观众。
之后,1995年,2001年和2002年,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又分别在广东画院为廖伟彪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廖伟彪中国画作品集》和《廖伟彪人物写生集》,并得到廖冰兄、林墉、汤小铭等大师的高度赞赏。
走到今天,所有的荣耀和赞誉已成为历史,廖伟彪的勇气和创造力依然还在,他要再次出发,这次要去的地方是内心的高处,是沉淀之后宁静的丰饶,他感受到了圣洁的呼唤,他更听到了童年的心语……
廖伟彪出生在广州长寿路长寿寺二层的私宅,他家对面是西来庵,也就是现在的华林寺,那里是禅宗始祖达摩西来上岸的地方。正是在那里他带着美术天赋呱呱坠地了……
礼布尚书
2024、10,30于广州
观赏廖伟彪的画的三个要点
一、他的水墨画远离了画景就乡野抒怀、画人就一颦一笑的那种模态化;也不去勾勒馨香一瓣、梨花带雪单一细胞的曼妙意趣。
他善于在大幅度的宣纸上,画厚重的带着思绪的事物,更关注现代人的生存处境,甚至以传统的笔墨绘画现代都市的生活,这是一种全新的构建,散发出“新人文画”的景观。
二、他善于在近距离的视觉范围,呈现内容,他画的人物扑面而来,仿佛会和你擦肩而过。
这是猛然的“在眼前”的即视感,定格中完成审视与观照——“活在当下”是醒悟还是迷思?
三、他的画不是一首单旋律的独唱曲,而是合唱圣咏,这主要来源他独创的“透叠画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个体差别的认证,也是群体同一性的写照,实现了思想维度的彰显,比如,你看出了“离地三尺有神明”的寓意吗?
“东山口·庙前街”系列 180cmX90cm,宣纸彩墨
“东山口·庙前街”心无挂碍之系列,250cmX125cm,宣纸彩墨
绘画里喜欢用写实和抽象来界定流派、风格。
可如今,在传播风行的信息时代,都具备“信息”的首要属性,绘画亦作如是观。
东山口印象《乱花渐欲迷人眼》系列作品之一,250cmX125cm,宣纸彩墨
东山口印象《乱花渐欲迷人眼》系列作品之二。250cmX125cm,宣纸彩墨
这些画所表达的内容,就是东山口网红之地的景物,具备强烈的时代气息,可以说在内容上是和眼前的生活“短兵相接”,热辣而脱俗,接纳而去媚,
真乃妙哉!
东山口印象《庙前街,寺贝通津》作品,250cmX125cm,宣纸彩墨
东山口的庙前街——寺贝通津,人们川流不息,一切都重叠在一起,眼前的景物,往日的记忆,历史的风云,重重叠叠,既有儿女情长也有心无挂碍。
你看到的这幅画,画家以独到的透叠画法再现生活的意蕴。
离地三尺有神明,你以为呢?
东山口印象《照见五蕴皆空》作品之四,250cmX125cm,宣纸彩墨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