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痴呆发病率飙升300%!而久坐易痴呆?Science:缺氧才是大脑“常态”,它“助攻”痴呆发展,但运动可使缺氧负担减轻52%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9:59 2

摘要: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最新研究[1],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ADD)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因,临床表现包括记忆障碍、人格改变和日常能力的逐步丧失,不仅带来极大的照护压力,更是沉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多达1.52亿人受到ADD影响

转自:生物谷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懒癌发作”,但其实,大脑很可能正在悄悄陷入一场认知衰退的危机。

久坐正悄悄吞噬大脑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最新研究[1],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ADD)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死因,临床表现包括记忆障碍、人格改变和日常能力的逐步丧失,不仅带来极大的照护压力,更是沉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预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多达1.52亿人受到ADD影响,相关的经济成本将高达9.12万亿美元。而中国是全球ADD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2019年患者数已超过1300万,预计2050年将逼近1.15亿,近30年来中国的ADD疾病负担飙升300%。

而一个看似不起眼却早已融入日常生活的行为——久坐,它与痴呆的关系,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此前,发表于JAMA的一项研究[2]也敲响了警钟,揭示了久坐行为与痴呆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当每日久坐时间超过人群的中位水平(9.27小时),痴呆风险将呈现阶梯式攀升:久坐10小时者风险增加8%,12小时者风险激增63%,而若久坐时间长达15小时,患病风险更会飙升至两倍以上。

缺氧是一种大脑的“日常”

或许不少人会好奇:为什么只是“坐得久一点”,就可能对大脑造成如此明显的损伤?难道大脑真的有这么“娇气”吗?

事实上,大脑确实是个高度复杂却又极其脆弱的器官。虽然它的重量只占身体总重的2%-3%,却消耗着全身约20%-30%的氧气。而问题在于,大脑自身几乎没有储存氧气的能力,因此对氧的依赖极高,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血流来进行供给。一旦脑血流出现中断,神经元就可能因为缺氧而“熄火”。这种状态下,氧化磷酸化反应停止,能量供应中断,神经元迅速丧失功能,甚至引发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最终导致脑死亡。由此也不难理解,哪怕是短暂的供氧不足,对大脑来说也可能是致命的。

发表于Science的一项研究[3]则从“供氧动态”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久坐为何会悄然威胁大脑健康。研究团队通过全新的成像技术,首次清晰地捕捉到了大脑皮层在自然生理状态下的氧张力(Po₂)变化过程。结果令人意外:缺氧,并非罕见的异常,而是一种常常发生的大脑“日常”!在清醒状态下,小鼠大脑皮层中竟会自发地出现许多短暂且局限的“缺氧口袋”,它们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分布范围有限,却频繁出现。这说明即使在“休息”状态下,大脑也并非始终处于充分供氧的“理想状态”。但研究同样发现,跑步等体育活动可显著降低这类缺氧事件的发生频率,减少幅度高达52%。这也从生理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减少久坐时间,规律运动有助于延缓认知退化、降低神经系统疾病风险。

这项研究的方法可谓“划时代”,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生物发光氧气指示器——绿色增强纳米灯笼(GeNL)。这种探针具备极高的时空分辨率,首次实现了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小鼠体内,实时监测大脑组织Po₂的可能。正是借助这项技术,科学家第一次“看见”了这些曾被忽视的局部缺氧现象。

在对小鼠大脑皮层进行连续的生物发光成像时,研究人员无意中捕捉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使小鼠处于静息状态,大脑皮层内的Po₂也会不时出现突如其来的“跳水”——氧含量在某些局部区域会骤降,然后又在几秒到几分钟内迅速恢复。这样的变化并不是偶发的噪音信号,而是一种边界清晰、突发又短暂的局部低氧事件。由于这些现象往往局限在非常小的区域,形状也像个小气泡,研究人员形象地将它们称为“缺氧口袋”。

就像打了个“哈欠”的脑组织,瞬间恢复清醒。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缺氧口袋”到底是怎么冒出来的?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一个关键线索:这些“缺氧口袋”更爱“靠近”静脉。

这就耐人寻味了。我们知道,静脉血本身含氧量就比动脉血低,如果某一时刻局部静脉的血流回流稍有“卡顿”——比如灌注变慢、血液流动不畅——那么附近组织就很可能“缺氧”一小会儿,形成短暂的氧气盲区,也就是这些神秘的“缺氧口袋”。

动一动,

“缺氧负担”减少52%

这样来看,大脑在静息状态下也并不总是“平静如水”,而是充满了氧气动态变化的微型波动。

因此,研究者推测,大脑中毛细血管的微循环受阻是导致“缺氧口袋”出现的“罪魁祸首”——当某些白细胞“赖”在毛细血管中不肯“走”时,就像临时堵车了一样,会阻挡红细胞的正常通行。而红细胞可是运氧的主力军,一旦它们“卡”在半路,氧气就无法被及时送到大脑组织,某个区域就会陷入短暂的“断氧”状态。这种现象有个学名,叫毛细血管滞停。

换句话说,原本是“星星点点的小断氧”,现在变成了“大片大片的氧气荒地”。看似平静,其实是小问题聚成了大麻烦。

更关键的是,每当一个微球卡在血管里,附近区域的Po₂几乎立即下降。这种迅速、局部性的变化,和研究者之前观察到的自发性缺氧斑块特征如出一辙,为毛细血管微循环受阻是“罪魁祸首”的假设提供了有力证据。

事实上,为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毛细血管血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脑血流量的减少(包括微血管结构和血流的变化)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内毛细血管堵塞的概率也大大增加,进而升高了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既然大脑里这些“缺氧口袋”总是神出鬼没,我们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一点点“啃食”记忆和认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研究者还真找到了一个简单又高效的方法——运动。没错,就是跑步、走路、哪怕只是动一动。

这些变化,意味着大脑的局部供氧状况在运动状态下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研究人员并不满足于观察这些“局部战况”。他们进一步将“缺氧口袋”的数量、面积、持续时间与缺氧强度综合成一个指标——“缺氧负担”,用以衡量大脑整体所承受的缺氧压力。

这项研究的作者Maiken Nedergaard教授指出,这种新开发的成像和分析工具不仅能帮助研究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与脑部慢性缺氧有关的疾病,还为探索生活方式(比如久坐和运动)、衰老、高血压等因素在这些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途径。

从整体来看,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缺氧口袋”或许是大脑微循环障碍的早期标志,正悄无声息地参与着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发展。而运动通过改善大脑微循环,减少“缺氧口袋”的发生,可能对预防和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所以,也许从今天起,我们真的该重新审视“坐着不动”这件事了。下一次窝在沙发上刷手机的时候,不妨想想:此刻是不是有一群“缺氧口袋”正在大脑皮层悄悄扩张?它们像无声的蛀虫,一点点侵蚀着记忆与认知。而一个简单的动作——站起来、走一走、动一动,或许正是让大脑“呼吸顺畅”、保持清明的最好方式。现在就开始吧!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2]尚无法直接推断因果关系;研究[3]主要在小鼠模型中进行,其结果的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资料:

[1]Liu S, Geng D (202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disease burden, risk factors, and trend projec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in China and globally. PLoS One 20(5): e0322574. https://doi.org/10.1371/ journal.pone.0322574

[2]Raichlen DA, Aslan DH, Sayre MK,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and Incident Dementia Among Older Adults. JAMA. 2023;330(10):934–940. doi:10.1001/jama.2023.15231

[3]Beinlich FRM, Asiminas A, Untiet V, Bojarowska Z, Plá V, Sigurdsson B, Timmel V, Gehrig L, Graber MH, Hirase H, Nedergaard M. Oxygen imaging of hypoxic pockets in the mouse cerebral cortex. Science. 2024 Mar 29;383(6690):1471-1478. doi: 10.1126/science.adn1011. Epub 2024 Mar 28. PMID: 38547288; PMCID: PMC11251491.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