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生长于赣州古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岁月的故事,而那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光孝寺,更是我记忆深处的一抹亮色。我少年就读的赣州一中大门右侧就是光孝寺,它位于城东南,是赣南最早的寺庙,民间流传着“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州南华寺”的说法,足见其历史底蕴之深厚。
双城古寺记:
从赣州到南通的佛缘之旅
曾祥裕 曾海亮
我生长于赣州古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岁月的故事,而那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光孝寺,更是我记忆深处的一抹亮色。我少年就读的赣州一中大门右侧就是光孝寺,它位于城东南,是赣南最早的寺庙,民间流传着“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州南华寺”的说法,足见其历史底蕴之深厚。
小时候,我常听长辈们讲起光孝寺的往昔,那时的它香客云集,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是赣州古城里最具烟火气的地方。
2025年5月中旬我踏上了前往南通的旅程。
在这座江海之畔的城市里,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座与家乡同名的古刹——光孝寺,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亲切感。
这座光孝寺位于南通的崇川区中学堂街11号,始建于唐朝咸通四年,历史同样悠久。不过,它在北宋政和年间与原在城西的奉圣寺合并,改称天宁报恩光孝寺,后又在明英宗天顺元年改名为天宁寺。
5月24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带着罗盘等测量工具,怀着好奇与期待的心情,前往天宁寺探寻。
踏入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上方悬挂的“天宁禅寺”题额,乃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所书,笔锋刚劲有力,透着几分禅意。
两旁的楹联“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则是书画家范曾的墨宝,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让人不禁对这座古寺的文化底蕴肃然起敬。
通过测量,我发现这座古刹竟暗含精妙的堪舆布局,整体坐子山午向兼壬丙,在传统风水格局中,此方位既得南北正气,又藏阴阳调和之妙。
沿着中轴线前行,依次是金刚殿、大雄宝殿和药师殿。
整个寺庙布局严谨,建筑雄伟。大雄之殿的石础和金刚殿的柱子,都是宋代的遗物,木质瓣形瓜楞柱更是别具一格,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
寺内的佛像庄严肃穆,神态各异,有的慈悲祥和,有的威严庄重,让人看了心生敬畏。
不知不觉间,我来到了寺西北隅——乾方,一座五级八面的砖木混合结构古塔出现在眼前,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光孝塔。
塔身古朴典雅,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塔身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刻,都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南通的历史变迁。
围绕着光孝塔踱步,我仔细端详着它的每一个细节。塔基周围的须弥座上,雕刻着16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瑞兽石刻浮雕,它们或张牙舞爪,或憨态可掬,无不展现着古人精湛的雕刻技艺。
抬头仰望,塔顶的宝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在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与智慧的彼岸。
这座古塔立于乾方,在风水理论中,乾为天、为阳,既暗合佛教“通天达意”的禅理,又为整个寺院增添了镇佑之威。
在天宁寺里,我静静地感受着这里的宁静与祥和。
与赣州的光孝寺相比,虽然它们的建筑风格、历史沿革有所不同,但那份对佛教的虔诚、对信仰的坚守却是一脉相承的。
在这两座古寺之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纽带,将我的故乡与异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这两座寺院暗含的方位布局,更像是跨越时空的呼应,诉说着古人对天地、对信仰的敬畏与智慧。
走出天宁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两座光孝寺,就像是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赣州与南通这两座城市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不仅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
这次奇妙的双城古寺之旅,让我对历史、对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更加珍惜这份跨越时空的佛缘。
作者曾祥裕简介
曾祥裕 ,大学文化,系唐代风水大师曾文辿第三十九代后裔,现为广州杨公文化传播中心风水顾问、中国赣州易科术院常务副院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曾任赣州地区中医学会秘书长、中国风水学院副院长、中国易经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曾被列入中国十大风水名师榜,被评为赣南首届十大民间文艺家,被马来西亚东方管理学院、北京上古传承文化中心以及北大、清华大学企业总裁班聘为客座教授、讲课嘉宾, 在北京、浙江、广东、湖北、湖南、云南、西安、福州等地开讲《城市建筑风水》《人居环境与身心健康》;致力于推广杨公风水文化,开坛讲学,三百弟子遍及海内外,并著有《正宗杨公风水丛书》、《杨公古法风水研究与应用》、《教您选一个好日子》等,擅长运用风水术,为海内外不少房地产项目及景区作过风水布局,收到满意的风水效果。
来源:曾海亮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