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3日,西昌市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全民参与的合力、驰而不息的实干精神,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2025年5月23日,西昌市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全民参与的合力、驰而不息的实干精神,成功摘得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一路走来,西昌在文化引领、惠民利民、城乡共建等方面成效显著,城市文明水平大幅提升,文明之花遍地绽放。这一殊荣不仅是对西昌城市发展的肯定,更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的璀璨结晶。
西昌何以成功?
四大维度
解码这座城市的文明进阶之路
↓↓↓
一、创文成果:从 “山水美” 到 “人文美” 的立体跃升
西昌城市文明建设之路,是一场自然禀赋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的蝶变。
1.文化惠民:打开文明浸润新窗口
36个“三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率100%。大凉山惠民音乐会、国际戏剧节、民族电影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成为常态;打造“书香西昌”,让阅读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西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中。
在西昌市图书馆 “零门槛” 借阅区,青年王晓庆每周都会来到这里借阅图书:“这里环境好,藏书丰富,大大满足了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2. 民生温度:织密城市文明保障网
打造274个 “工哩啦” 石榴籽爱心驿站,配备空调、微波炉、医药箱等设施,累了有地方坐,渴了有地方接水,看似小事却件件贴心。扶老助残、社区义诊、上门维修等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贴心服务。
外卖骑手罗建国经常会在月城广场的爱心驿站充电:“以前累了只能路边休息一下,现在有这么好的环境,还能喝上热水、吃口热饭,充电柜就像我们的‘能量加油站’。”
3. 生态答卷:擦亮绿色文明底色
打造26个“口袋公园”,实现“推门入园”。建成全国最大城市湿地公园,实行免费赠票入园,推动邛海保护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让文明城市创建更有温度。
4. 城乡共振:点燃全域文明火种
城区70余家文明单位与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对点”结对共建,开展“大门常开、群众常来、服务常在”周周约活动2000余场次,让文明建设延伸到农村、优质资源下沉到乡村。
二、创文蝶变:从“传统”到“现代”的交融发展
1、重塑城乡肌理
150条背街小巷、143个老旧小区、25个农贸市场提升改造,“15分钟生活圈”“圈”出便捷品质幸福生活,土坯房大砖房改造让旧居换新颜,城乡颜值与内涵同步提升。
2、从 “旁观者” 到 “主力军”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00个,发挥1740个志愿组织、15万名志愿者作用,叫响“西昌格格”“宁远大妈”等10支志愿服务队品牌,开展“幸福彝乡·春运暖程”等文明实践活动,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3、为民惠民,夯实城市文明之本
加强现代文明教育,从学说普通话、学用公筷公勺、学会垃圾分类等一件件小事出发,逐渐把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为何创文?以文明之名,谋民生之实
文明建设绝非仅为“一块牌子”,而是西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破解 “发展与保护”“传统与现代” 双重命题的关键钥匙。1.回应群众期待:
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创文的原动力。以供水保障、道路交通等民生痛点为导向,推动城市治理升级。 索玛家园小区高层住户因自来水供应问题而苦不堪言,“相关部门重新铺设入水管网,彻底解决用水难题,实实在在为民办了好事” 住户王秋金说道。
2.推动城市转型:
不断提升规划编制、持续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优化城市环境,西昌以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区域实力和竞争力,塑造同城化发展样板。
3. 凝聚精神内核: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让西昌从“天蓝水清”的自然美,升华为“文明流远”的人文美。
四、共建密码:一场全城参与的双向奔赴
政府担当,机制创新,始终将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社区干部刘婕的微信群里,是居民们对城市共建共治的痕迹:“之前小区排水沟堵塞,我们连夜协调,第二天就有工人来修。现在居民看到问题都会直接@我,信任是最大的收获。” 全民参与,众志成城:从社区网格员入户宣传到商户签订“门前五包”,从志愿者街头劝导文明出行再到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实践活动,文明成为全民共识。 市民收获了宜居环境与归属感,政府提升了治理能力,城市赢得了发展机遇与品牌价值,这是一场共赢,也是一场名为“文明创建”的双向奔赴。
创文成功并非终点
而是西昌迈向更高水平文明的新起点
来源:任正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