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乌兰察布获奖者事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17:59 3

摘要:“一路坚持、一心播绿,誓要将苏木山打造成一个林茂草丰、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是董鸿儒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松涛草海、花香鸟鸣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5月23日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

授予239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乌兰察布两名个人入选

董鸿儒事迹

董鸿儒,男,汉族,1939年6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原护林员、场长。

“一路坚持、一心播绿,誓要将苏木山打造成一个林茂草丰、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是董鸿儒一生的奋斗目标。他带领林场职工开拓荒岭、植树造林,把昔日荒山秃岭的苏木山治理成松涛草海、花香鸟鸣的华北地区最大人工落叶松林场。

1958年,董鸿儒来到苏木山任护林员。半山腰的护林站是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屋外是满目贫瘠的山坡;山脚下是“多见石头少见人,石垒房舍四面风”的村庄;屋内一盘冰凉的土炕、一个风箱和一口锈迹斑斑的铁锅,就是全部家当。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董鸿儒把家搬到了“鸟不拉屎”的苏木山上。早年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董鸿儒依然坚守岗位,从未放弃种树的信念。

为在苏木山“种下树、种成树、种好树”,造林初期,董鸿儒带着一名林场工人巡林护林,平均每天往返10多公里,终于摸清了苏木山的基本情况。1964年春,他先后去山西和河北学习落叶松栽培技术,并带回籽种开始育苗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开始大规模栽种华北落叶松。苏木山山高坡陡,无法使用交通工具和机械,山上的树都是他带领林场职工一棵一棵背上去栽种的。他们把淋湿的树苗装进麻袋捆好,再用特制的铁皮水箱装满70斤重的水,从沟底背到山上。

从毛头小伙到霜染双鬓,董鸿儒把一生献给了苏木山。如今的苏木山享有“塞外小兴安岭”的美誉,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面积达到18.6万亩,天然灌木林9.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2.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8.4%,成为祖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价值可达50多亿元,不仅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体验基地、国家健走基地、国家登山训练基地,还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绿色宝库”。每年夏季,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达数十万人,山脚下的卢家营村获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每户每年就业增收2万多元。

董鸿儒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道德模范等称号。

关慧明事迹

关慧明,男,达斡尔族,1962年2月生,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

关慧明始终将解决菜农的急难愁盼放在心里、扛在肩上,用最朴素的赤诚与毕生所学投身科技兴农服务中,带领农民走出了一条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1985年8月参加工作后,关慧明始终从事农业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06年12月担任科技特派员后,他开始从事蔬菜新技术研发与推广工作。2012年5月,关慧明牵头成立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从事蔬菜良种国产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蔬菜栽培新技术、新装备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至今。

关慧明长年坚持在生产一线,坚持为菜农义务服务,牵头成立的院士工作站每年帮助当地菜农增收4000多万元。近40年来,他累计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关慧明提出的冷凉蔬菜发展战略,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重大产业调整战略,科技部在全国宣讲他带领农民致富的“关慧明模式”。关慧明带领团队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实现了用生态制剂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关慧明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是优秀“三农”工作者。当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关慧明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还做这个,我这一辈子不会再做其他事情。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懂些新技术的农民。我的技术来自农田,来自与农民的共同实践和奋斗,要还给农民,还给土地。只要能做得动,我就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关慧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内蒙古自治区“北疆楷模”、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称号。

来源:乌兰察布新闻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