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动剃须刀这个被德日品牌统治了数十年的细分市场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场从马达底层结构发起的“技术反击战”,已经在中国悄然打响。
在电动剃须刀这个被德日品牌统治了数十年的细分市场里,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场从马达底层结构发起的“技术反击战”,已经在中国悄然打响。
2025年5月,国产品牌徕芬正式发布其首款直线往复式剃须刀。这不是一款简单意义上的新品,而是将磁悬浮、高速驱动、CNC精密加工等工程设计能力,首次压缩进一台93克重的日用剃须工具中。它所代表的,不止是一场产品升级,更是一场对德国马达路径的“结构性翻盘”。
德国马达为何曾是“高端代名词”?
如果你过去买过千元级的电动剃须刀,大概率绕不开两个品牌:博朗和松下。
博朗之所以能长期站在高端市场之巅,靠的是其核心的“强马达 + 多浮动刀头”结构。以往的认知里,德国剃须刀=动力强劲、剃净有力,是工程性能的象征。而这背后的关键,是其旋转马达配合多级齿轮放大、偏心震动器件驱动刀头的“链式结构”,虽然成熟,但也复杂且不够高效。
换句话说,德国品牌定义了一个行业的技术方向,但也固化了一整套路径依赖。而徕芬所做的,正是对这种路径进行“底层重构”。
徕芬做了什么:不是堆料,是重构
和传统品牌不同,徕芬从一开始就没有在“刀头数量”“浮动角度”这些传统维度上卷,而是直指行业最被忽视、却最关键的一环——动力系统。
这一次,徕芬并没有继续采用旋转电机,而是自研出高速直线电机:通过磁力直接驱动刀头往复运动,取消齿轮和震动转化装置,响应时间低于0.1秒。更重要的是,整套系统内置于93克的机身之中,真正实现了工业级结构的日用化、极限化。
相比之下,德国的马达路线就像是一台复杂传动的齿轮车,而徕芬的方案,则像是磁悬浮列车——没有中间环节,直接“贴脸飞行”。
关键技术亮点包括:
自研高速直线电机,剪切频率12000次/分钟,疾速往复,轻松切割胡须,减少反复刮剃更高效。
55μm亲肤刀网,自研穹顶结构,「有效剃须角度」提升 45-54°,一次刮净干净到底
PID动态补偿控制与双重减震结构,实现马达输出与剃须振动的双向优化,提升操作稳定性与剃净手感。
CNC一体化机身电动剃须刀,苹果同款超轻航空铝机身,手感轻盈高级,无缝的一体化外观,带来更好的整机防水效果,避免藏污纳垢。
5分钟快充 + 120分钟续航 + 旅行锁:实用性和便携性并重
这不是“国产抄进口”的升级,而是一次从动力逻辑到整机设计的系统性重写。
为什么说是“德国路径”的翻盘?
从市场表象看,一款剃须刀是否剃净,过去更多归功于“刀片设计”和“浮动结构”。但真正决定体验上限的,其实是动力源的效率与稳定性。
德国品牌用旋转电机撑起了整套“高端定义”,但这一套结构复杂、能量传导效率低、振感强烈、噪音偏大,在当今对精细化、舒适度要求日益提高的用户中,逐渐暴露短板。而徕芬跳出传统路径,以直线驱动作为技术根基,使得剃净度和手感双双进化。
这就像iPhone当年用A系列芯片重新定义手机体验一样,徕芬正在通过电机系统的技术跃迁,重新定义“什么叫好用的剃须刀”。
工程力走向C端:真正的中国制造转折点
徕芬此次剃须刀上市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推出了一款新产品”,而是在于它让“工程能力”第一次真正进入了中国制造的C端场景。
过去十年,我们见证了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工业机器人等重资产赛道的崛起,代表着中国制造在高精尖领域的集体突围。而徕芬这种“轻终端、重底层”的产品,更像是一块试金石——它检验的是中国制造是否具备“把工程力做小、做美、做精”的能力。
更关键的是,这类产品无需依赖海外核心组件,具备完整的国产替代路径。这意味着,徕芬不是国产制造的补位选手,而是底层路径的重写者。
一场从“贴脸”开始的结构性变革
据艾瑞咨询预测,中国男性电动剃须市场将在2028年突破8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0%。消费升级的趋势之下,30-45岁的中产男性成为主要购买人群,他们不再满足于基础剃净,而追求设计感、安静性、续航力与技术含量。
这正是徕芬入场的窗口期。
它不是一夜之间取代了德国品牌,而是在技术维度上完成了“平视”,在品牌表达上摆脱了“附庸心态”,并通过产品力真正切中用户痛点——这是更值得关注的中国制造升级方向。
徕芬此次发布三款机型,精准匹配不同剃须习惯与胡型需求:
T1 Pro:轻便单刀头,适合短须、小面积、1~2天/次剃须频率,日常清爽首选;
T1 Pro 长须版:配蓄须修剪模块,适合5~7天剃须一次、偏好留胡造型的用户;
P3 Pro:三刀头+双电机配置,专为浓密、大片胡须设计,剃得更快更净,效率党优选。
结语:制造业的未来,不只是更快的车,更是更稳的刀
剃须刀,看似小物件,但它是高频使用、细腻感知、高度依赖精密驱动的典型“技术落地场景”。谁能把工程能力塞进这样的产品中,谁就掌握了制造业真正的普及力。
徕芬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品牌的突围,更是一场对过往制造路径的挑战。
它不是抄袭德国马达的胜利者,而是那个改写了马达游戏规则的玩家。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
来源:新视野新闻周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