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魂谱曲处 童声耀星河——追记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邓小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4 20:43 2

摘要: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授予60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其中,邓小岚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

□保定日报记者 刘羽轩 李笑笑

歌声穿过铁贯山,越过胭脂河,来到阜平县马兰村,这里长眠着一位老人。

邓小岚。

邓小岚带孩子们参加活动。(资料片) 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她是从烽火中走来的“马兰后人”,用18年时间在太行深处谱写了最纯净的乐章。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授予60名(组)同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其中,邓小岚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

邓小岚用扎根山区的坚守与奉献,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助人乐章。她是“用音乐改变命运”的践行者,以18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助人为乐”,不是短暂的馈赠,而是赋予他人改变命运的能力。她用生命践行诺言,把音乐的种子播撒在阜平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用生命诠释大爱,用音符照亮孩子们的童年,带他们登上世界舞台,也为马兰村的振兴带来勃勃生机。

“做这些事情让我感到很快乐。”这是邓小岚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18年的音乐反哺

邓小岚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片) 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2003年清明时节,邓小岚和几位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报人从北京赶回马兰村,为革命烈士扫墓,恰逢一队同样来扫墓的小学生。

“你们会唱什么歌呀?给爷爷奶奶们唱首歌吧!”邓小岚望向孩子们。回应她的,是躲避的眼神、羞怯的埋首。

“《小燕子》会不会?国歌呢?”她问了一圈,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哼唱,却都跑调……

童年怎么能缺少歌声呢?孩子们躲闪的眼神像蒙着雾的玻璃球,深深刺痛了邓小岚。“没有歌声的童年是很寂寞的。”邓小岚曾这样说。

2004年起,61岁的邓小岚开始频繁往返于京保两地,无偿为马兰村的孩子们上起了音乐课。

300多公里的路途虽不算遥远,但在当时还很不便捷。需要先从北京坐1个半小时的火车到河北定州,然后乘3个小时的长途车到阜平县城,再坐公共汽车,辗转1个小时的山路到马兰村。这段路,她一走就是18年。“因为我做这件事很快乐,我一点不觉得累。”邓小岚常说。

她直接住进了村里的学校,把每年一半的时间都放在了马兰村。邻居梁林江都看在眼里,在他看来,这个“老太太”太简朴,穿的衣服是旧的,吃的饭再简单不过,可要说是为了马兰的孩子,她又大方得吓人。

邓小岚的音乐教室里,笔直的五线谱上音符爬满了黑板,从最简单的“do re mi”教起,终于孩子们唱出第一首歌,她满满的自豪感无以言表。她从家里带来乐器,吉他、电子琴、长笛……被陆续送到孩子们的手上,还在北京筹集资金,为孩子们一趟趟背回来手风琴、小提琴等这些山村不常见的乐器。很快,太行山深处的村庄飘扬起欢快的音符。

“只要孩子喜欢,就跟我一起学吧。”2006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马兰小乐队,这便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前身。“胭脂河水欢快地流淌,小岚老师来到马兰……”在山间,在河边,孩子们用自己心爱的乐器,弹奏出一首首轻快的歌谣,那便是大山中最美的一幅画。

2008年,邓小岚自费带孩子们到北京看天安门。2010年8月,马兰小乐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2011年6月,参加了“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还参加过河北、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

大山里的孩子终于看到了大山外面的世界。马兰村的孩子通过音乐,长出了梦想的翅膀,让他们可以自在地飞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一声声孩童稚嫩的“邓老师”中,邓小岚的头发变白了,脸上也多了些许岁月的沟壑,她常说:“我变老了,但是我们小乐队永远不长大。”

冬奥舞台的山谷回响

邓小岚和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部分孩子在一起。(资料片) 陈小冬 摄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44名阜平山里娃用希腊语高唱《奥林匹克颂》,纯净童声惊艳世界,观众席上的邓小岚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时间回溯到2013年,邓小岚看到德国森林音乐节的报道,便想到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也应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马兰也可以举办一个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音乐节。

说干就干,她在山里瀑布旁的空地上,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鸽子舞台”,第一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就在这里开唱。孩子们准备充足,信心满满,舞台边坐满了前来观看的乡亲们,掌声和笑声充满了村庄。

有了“鸽子舞台”,邓小岚还不满足,她还想给孩子们搭建一个更大更美的舞台。

设计师刘阳听说了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的故事,设计出了如梦似幻的“月亮舞台”。8年时间里月亮舞台的搭建计划几经波折,不少人想重金拿走这个方案,刘阳却没松过口,他坚定地说:“月亮舞台,非马兰不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10月,月亮舞台初具雏形不久,一份来自北京冬奥组委的邀请,点燃了孩子们和邓小岚的梦。孩子们要在冬奥会开幕式现场用希腊语唱奥林匹克会歌,这次邓小岚又要带着孩子们向更大的梦想冲刺了。

那段时间,孩子们在阜平八一学校集训,每天都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刻苦练习。他们的目标就是邓老师嘱咐的:要唱出咱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可是孩子们从没有接触过希腊语,训练的成果总是不理想。时常来指导的邓小岚琢磨出一个“妙招”:将希腊语歌词按照国际音标的发音标注,让孩子们更容易进行拼音拼读。果然,效果显著。

2022年1月3日,孩子们赴京训练前,邓小岚在为他们送行时深情地说:“我们山里的孩子目光清澈,像天上闪闪的星星那样,你们最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现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真诚和友爱!”

不负众望,在冬奥会开幕式的盛大舞台上,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歌声在全球唱响。邓小岚动情地说:“我就知道我的孩子一定能唱得好!”

永不消逝的山河记忆

邓小岚在给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学生们授课。(资料片)保定日报记者李笑笑 摄

邓小岚的生命定格在2022年3月。

距北京冬奥会闭幕仅仅一个月,再次回到马兰村准备月亮舞台收尾工程和新一届马兰儿童音乐节的邓小岚,突发疾病晕倒在月亮舞台施工现场。两天后,她永远地离开了,并被安葬在马兰村晋察冀日报社革命烈士墓旁。

墓碑上镌刻着她生前说过的一段话:“音乐就像朋友,无论快乐与忧伤,只要你不放弃她,她永远都不会离开你。通过学习音乐,对自然、对祖国、对家乡的爱会沁入到孩子们的灵魂中。教孩子们音乐使我收获了极大的快乐!”

18年间,邓小岚累计协调捐赠近500件乐器、数千册图书,培养了200多名学生,有10多名学生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孙志雪考取西北民族大学音乐教育系,白宝鹏从河北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开始从事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工作,李振涛考入了河南大学,那所邓拓曾就读的大学……

她总是想为孩子们、为马兰村多做一点,再多一点。

邓小岚。(资料片) 阜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刚到马兰村时,在她的带领下,村民开始装上太阳能热水器。

她发现村里的旱厕不卫生不方便,提倡盖新房时隔出卫生间,使用抽水马桶。

她帮助患病村民联络医院到北京医治;患病村民的特效药长期难寻,她无偿为其从北京买药长达9年。

她还多次聘请律师,为马兰村外出务工人员维权。

…………

20年前,邓小岚憧憬的未来马兰,而今就在身边:马兰新区的电梯楼房,已然人声鼎沸;村边的食用菌大棚,香菇朵朵惹人爱;马兰音乐花路,无数徒步的游客来打卡游览;村里的小广场上,除了晒太阳的村民,更有优美的歌声飞扬……

从1943年到2022年,在79年的时空折叠中,邓小岚用生命诠释着“马兰后人”的深层含义。

以歌育人、以乐化人。音乐不仅为阜平山里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成为精神扶贫的有力举措,帮助乡亲们由内而外,产生了摆脱贫困的强大精神动力。

邓小岚走了,但她的音乐教育火种仍在延续,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曲动人的精神乐章。她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教育的温度”,她的故事,便是献给中国乡村教育最深情的长诗。

“请邓老师放心,我们一定接替守护好马兰的孩子,守护好山区的教育,让马兰花儿歌声更加响亮,让马兰花儿开遍太行山上!”阜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主任、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负责人刘凯在替邓小岚接过“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奖章后,激动地说。

3年多来,来自保定学院、阜平中学的优秀教师每天为合唱团进行日常训练,并展开合唱团的梯队建设。阜平县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实施人大志愿服务团与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共建项目,在文化、艺术、演出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合唱团的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全国大舞台。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2024年10月4日,第五届马兰儿童音乐会在月亮舞台如期举办,当《马兰童谣》唱起,所有人都听到,这是邓小岚在马兰村种下的梦想生根发芽的回响。

你看,那些跳跃的音符正在穿透云层,将更多星光接引到大地褶皱深处。

来源:保定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