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利民惠民,树立系统观念,突出主责主业,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过程管理,全面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
敦煌市党河风情线水光潋滟,景色怡人。(敦煌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精管善治、乡村成风化俗、群众谦恭好礼……从机关单位到田间地头,从城镇到乡村,文明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一片土地。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利民惠民,树立系统观念,突出主责主业,强化问题导向,注重过程管理,全面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建设文化强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永靖县持续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精雕细琢打造城市生态景观,让公园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永靖县委宣传部供图)
高站位推动,夯实思想根基
文明,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一直以来,我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的二十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进大会,锚定文明甘肃建设目标,部署实施凝心铸魂、文明创建、新风塑造等“六大工程”。
聚焦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我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创建全过程,持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莫高精神”,提升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南梁星火”“楼院微宣讲”“草原帐篷讲堂”“田园课堂”等特色宣讲项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制度是落实的基础。文明创建工作中,我省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建立联系包抓、“文明”帮“提名”、交叉互测、末位淘汰、民意调查和测评反馈等工作机制,有力推动各市州特别是17个创建城市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科学研判制定创建任务清单,建立常态化调度、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网格化推动、清单化落实的“五化”创建机制,形成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创建格局。
崇信县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和城市更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徐炜场摄
精准化创建,增进民生福祉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幸福底色。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就是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慧玲介绍,全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引,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城乡治理能力和群众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全省文明创建工作日新又新。
——民族地区的肃南模式。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挖掘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文艺轻骑兵”“阿勒齐调解室”等特色品牌,用心用情办好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做文明城市的参与者、传播者、践行者。
——首创首成的崇信经验。崇信县突出“面子”“里子”双向用力、“品质”“颜值”齐抓共管,部署实施“十大攻坚”“十全工程”等专项行动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聚力办好群众关切的民生小事。同时健全落实媒体监督、市民评价、包抓共建、联动治理等26项工作机制,为全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标杆。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互融共进的玉门做法。酒泉市玉门市大力弘扬铁人精神,将文明创建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统揽性工程,实施“全媒介传播文明”“文明理念宣讲”等系列提升工程,广大市民文明意识不断提升,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意识不断增强。
——从“文明指数”到“幸福指数”敦煌样本。敦煌市聚力打响“人类敦煌·心向往之”城市品牌,打造“一路一灯、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立体城市场景,从部门协同联动到全民参与支持,从网格高效统管到全域治理提升,使这座千年古城的“文明指数”转化成群众的“幸福指数”。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永靖典型。永靖县依托绚丽厚重的黄河文化和黄河流经县域107公里的资源禀赋,通过“创城+旅游”模式,统筹抓好城市基建、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公共秩序、文化品质、居民素质“六大提升”行动,走出了“城中有景、景中有城、城景融合”的城市发展之路。
……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全国文明城市8个,全国文明村镇222个、全国文明单位301个、全国文明家庭38户、全国文明校园68所。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得益于全面创建、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文明之花开遍陇原大地。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结合“520”集体颁证活动,开展移风易俗宣传。(肃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多维度创新,提升文化内涵
文明创建工作需要文化沃土的滋养。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多元。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我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坚持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助力文明创建工作的硬支撑,注重以文铸魂、以文兴城、以文化人,提高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内涵。
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千年时光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此汇聚,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敦煌故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着力把敦煌打造成为“国际会客厅”,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敦煌文化环球连线”活动连通16个国家,“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30个洞窟高清图像和6500余份藏经洞文献,《敦煌盛典》《又见敦煌》《乐动敦煌》《千手千眼》四大演艺首次突破2000场次,全年接待游客达2092万人次,以高质量的文明环境和服务品质,成为向全国、全世界展示文明的“甘肃窗口”。
为更好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我省成功举办“让世界走进河西走廊——外交官看中国甘肃行”活动,邀请22国外交官在兰州市、敦煌市开展考察调研,推动所在国进一步加强与甘肃的交流交往,促进共同发展。
文化于人,是一种气质和修养;文化于甘肃,是一种不变的情怀。近年来,省委宣传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建设,把全民阅读作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径,扎实推动“书香陇原”建设,连续四年组织开展“陇韵书香季”系列活动1600多场次,阅读周、阅读月系列活动800余场次。
如今,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种子正在陇原大地播撒、生长。
玉门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城市更加和谐宜居。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周欣 摄
靶向性改进,凸显创建实效
创建材料采取自评方式,彻底实现“松绑、解套、减负”效果,文明城市创建关注点从图片美不美、文字精不精、报表靓不靓,转移到事情干没干、活动有没有、效果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上;
商业大街、主次干道、交通路口等点位测评,由线下改为调阅视频监控进行评估,使基层更把创建任务落实在日常平常经常,无感无扰的评估方式受到了普遍欢迎;
……
一项项改革新举措,增强了凝聚力,提振了精气神。“现在,不提迎检、不搞突击,我们相信靠常态化工作就能取得好成绩。”提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估工作,肃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安晓说,此次测评与以往不同,问题导向和为民指向更加突出。
近年来,我省建立健全了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机制,深入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专题研究我省文明创建改进创新工作,进一步压实作风、做优服务、提升成效。同时,坚持把为基层减负贯穿创建工作始终,研发甘肃省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突出群众满意、避免过度留痕,推动创建工作常态长效。
如今,全省文明创建浪奔潮涌。各市州始终坚持群众的声音就是创建的“清单”,千方百计办好每一件民生“小事”,吸引更多市民加入创建“朋友圈”,为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文明力量。
文明创建是一场没有尽头的“幸福接力”。新征程上,我省将持续加大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力度,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让城市因文明更美丽,让生活因文明更美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石丹丹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