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琮式瓶创烧于南宋,瓶式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
明 官釉琮式小方瓶
H:9.1cm
左:清十八世纪 仿官釉琮式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右:明或更早 官釉小琮式瓶 ,北京拍卖,2003年12月14日,编号1506
琮式瓶创烧于南宋,瓶式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其器内圆而外方,以象天圆地方之说。《周礼》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瓷质琮式瓶沿袭了玉琮的基本形制,只是玉器之内圆,上下通透,而瓷制者加了圈足和底,演化为一种瓶类花器。
明 白釉刻划水波纹折沿盘
D:24.8cm
左:北宋金 定窑刻牡丹纹折沿盘,纽约佳士得,2018年3月22日,编号504,成交价:约RMB6,010,000右:宋 定窑白釉刻花牡丹纹盘,故宫博物院藏品
敞口,折沿微倾向下,沿面边缘浅刻一周弦纹,浅腹,弧壁,浅圈足,足墙斜削,盘心满刻划海浪纹饰;器身施白釉,釉层稀清透亮,积釉处青黄透润;此品造型规整,轮制成器,虽无它饰,但器身转折颇多,极富几何韵律感。
明 建窑点褐彩西瓜斑束口盏
D:12.3cm
左:宋 建窑黑釉西瓜斑斗笠盏(有残)
右:南宋 建窑黑釉铁锈斑盏(残片),私人珍藏
茶盏呈束口形,敞口微撇,斜壁下收,圈足,内外皆施黑釉,釉色黑亮乌金。盏外釉不及底,下缘垂釉,釉面点撒铁锈斑点釉色,由底至口沿呈辐射状,风格抽象,犹如浩瀚星际,美其名曰“西瓜斑”。全器造形纯朴古拙,透过窑炉烧成釉层变化后,富含铁质的部分开始熔融垂流,在黑釉面上现出斑驳、奇幻莫测的铁锈色斑纹,褐、黑两色交错,相映成趣。
明 龙泉窑粉青釉纸槌瓶
H:16.5cm
备注:
1.日本重要私人收藏
2.巴黎苏富比,2011年12月15日,编号65,成交价78750欧元(约人民币65万)
南宋 乾隆御题官窑青瓷纸槌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左:南宋 龙泉窑粉青纸槌瓶,杭州拍卖会,2021年10月23日,编号245,成交价:RMB 920,000
右:南宋 龙泉窑纸槌瓶,四川省成都市驷马桥宋墓出,四川省博物馆藏品
此器盘口,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里、外及足内满施青釉,底边无釉,凸棱处釉薄,映出白色胎骨。釉为粉青釉,其色泽和质地之美,代表了我国历史上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以本品为例的纸槌瓶,在南宋传世龙泉青瓷中极罕。北宋年间,曾有烧造两款与宫廷密切相关的无耳盘口纸槌瓶:一例是英国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 开幕展—中国陶瓷 南宋 纸槌瓶,高:27cm 编号:101。1993年版。另一例是一小批定窑纸槌瓶,大维德爵士旧藏一例,瓶口略敛,图见S.Pierson编着的《Songcm Ceramics:Objects ofcm Admiration》页20-1编号1(伦敦:大维德中国艺术馆,2003)。
明 钧窑紫斑折沿盘
D:20.5cm
备注:香港资深私人收藏,建立于1970-90年代
金-元 钧窑天蓝釉红斑盘
故宫博物院藏品
盘为折沿制式,通体遍施天蓝釉,釉质温润湉静,富有乳浊之感。观其盘心,不规则玫瑰紫斑泼洒其上,如晚霞变幻又如山水氤氲,引人入胜。钧瓷上的斑彩是以铜红釉粗犷刷绘,或涂覆于天青釉面、高温中还原,融合一体而形成。如此斑纹,有赖艺匠刷绘釉料手艺,以釉料分布及两彩比重见高下,如此特质,与抽象画作异曲同工。
左:宋至金
钧窑月白釉紫斑折沿盘,鸿禧美术馆旧藏,香港苏富比,2017年10月3日,编号006,成交价:HKD 5,140,000
右:金-元 钧窑
天蓝釉紫斑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钧窑蓝釉铜红斑者,却非随意点泼,而属着意描绘,如此特色,有别与他器。学者柯玫瑰提到钧瓷上的斑彩是以铜红釉粗犷刷绘,或涂覆于天青釉面、高温中还原,融合一体而形成。
明 钧窑紫斑三足炉
D:9.5cm
备注:台湾资深藏家旧藏
本三足炉天蓝釉厚润瑰丽,紫斑泼洒其上,为原有钧釉更添一抹艳丽,惹人心往神驰。钧台窑乃钧窑烧造中心,古属钧州,今位于河南省禹县,因其蓝釉紫斑独具一格而闻名于世。十二世纪伊始,工匠发前人之未发,于瓷坯上施含铜色料,入窑以还原气氛烧就,可发紫红,以笔泼绘,故成斑斓,尽显造化之缤。
左:元 钧窑天蓝釉三足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右:元 钧窑紫斑三足炉,故宫博物院藏品
左:钧窑天蓝釉玫瑰紫斑三足炉,沐文堂旧藏,香港佳士得,2024年11月29日,编号1339,成交价:HKD 3,520,000
右:元 钧窑天青玫瑰紫斑盘口三足鬲式炉,北京保利,2018年12月8日,编号5312,成交价:RMB 4,600,000
元 哥窑三足炉
D:9.5cm
备注:于日本京都正法寺东院购得
左:元 哥窑青瓷双耳三足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右:南宋-元 哥窑贯耳瓶 ,苏州博物馆藏品
元 青花折枝牡丹海浪缠枝莲折沿盘
D:20.8cm
备注:美国收藏家Forester先生旧藏
左:元 青花满池娇纹花口折沿盘,十面灵璧山居珍藏,北京保利,2018年12月8日,编号5499,成交价:RMB 4,3
70,000
右:元 青花莲塘菱口折沿大盘 ,香港苏富比,2018年4月3日,编号3208,成交价:HKD 4,920,000
盘折沿,内壁口沿一周卷草纹,接一周缠枝莲花纹。盘心主题纹饰为海浪波涛图,盘心圆形开光内绘折枝山茶花卉图,外壁对应绘变形仰莲瓣纹。青花色调深沈蓝艳,深入胎骨,为典型高级钴料之特征。整体构图主次分明,绘画流畅,海浪清波环绕,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自然意趣。
左:元 青花葡萄瓜果纹盘,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政协文史资料
右:元 青花莲池鸳鸯纹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青花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具有很高地位,因当时多用于出口故国内存量少,堪称元青花之中绝佳。相近几例,可参见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元青花荷塘鸳鸯纹折沿大盘,与本品类似,可作参照,《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上海博物馆编,2012年,页132、133,图36;另有相关残片,见于《景德镇出土陶瓷》展览,冯平山博物馆,香港,1992年,编号161。露胎部分细看可以见到烧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火石红斑和铁锈斑。这类色白坚密的胎土,在当时称为“御土”,即所谓的高岭土。
元 霁蓝釉梨形穿带耳无柄淋洗壶
W:18.8cm
备注:
1.日本大阪私人收藏
2.浙江重要私人户出
本品淋洗壶,造型独特,壶身呈梨形,自上而下逐渐丰满,弯长流,腹部设对称的龙形柄、平底露胎,内施白釉,外通施蓝釉,色泽鲜艳,蓝如宝石,晶莹剔透。与现藏于江阴市博物馆,发掘于1973年长泾泾东大队夏颧墓的元代霁蓝釉淋洗壶如出一辙,应为同一时期产品。
元 蓝釉玉壶春瓶
北京拍卖会 2017年6月20日,编号874
成交价:RMB 8,625,000
中国的瓷器以颜色素淡的白瓷和青瓷为主,彩色瓷器出现得比较晚。唐朝人开始在瓷器上施蓝釉。到了元朝,景德镇采用了新的制作工艺,即把“钴”作为呈色剂融在釉中,烧制出了美丽如蓝宝石般的钴蓝釉。
左:元 霁蓝釉双系淋洗壶,江阴市博物馆藏品,1973年长泾泾东大队夏颧墓发掘
中:元 霁蓝釉龙首双系壶,重要私人收藏
右:元 青花盘螭凤纹壶(残),北京重要私人珍藏
以钴为呈色剂的蓝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三彩。在唐三彩器物上已经普遍应用了低温蓝釉,而高温蓝釉则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新品种。元代蓝釉瓷器釉质腴润,呈色鲜艳,犹如蓝宝石,给人一种高贵典雅之美,堪称景德镇窑蓝釉瓷器之代表。元代蓝釉瓷器的存世量非常稀罕,远少于元青花的数量,目前全世界仅发现二十来件,器型有梅瓶,玉壶春瓶,匜,盘,碗,爵,杯和壶等,其主要装饰方法有素净蓝釉,蓝底白花,蓝釉描金三种。
来源:北京拍卖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