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岁的王大爷与慢阻肺病相伴已有12年,去年寒冬时节,他刚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还咳出黄色黏痰,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便自行服用止咳退烧药,迟迟未就医。五天后,当家人发现他意识模糊、嘴唇发紫紧急送医时,血氧饱和度已跌至65%。“他接连犯了两个致命错误,才导致病情急转直
70岁的王大爷与慢阻肺病相伴已有12年,去年寒冬时节,他刚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还咳出黄色黏痰,误以为是普通感冒,便自行服用止咳退烧药,迟迟未就医。五天后,当家人发现他意识模糊、嘴唇发紫紧急送医时,血氧饱和度已跌至65%。“他接连犯了两个致命错误,才导致病情急转直下。”接诊医生说道。
究竟哪两个错误让王大爷陷入险境?在《看呼吸》日前推出的直播节目“如何看懂和排出会‘说话’的痰液?”中,武汉市第六医院江汉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李发久给出了专业解答。
“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精密的气体交换需要呼吸系统的各个结构协同配合,其中任一环节受损,就可能引发气喘。例如烟草烟雾等有害物质的长期刺激会损伤气道纤毛,导致它们倒伏脱落,使痰液滞留、气道壁增厚。同时,炎症反应会破坏肺泡结构,形成失去弹性的肺大疱,这些病变会逐渐削弱气体交换效率。因此,很多慢阻肺病患者即使在稳定期,也时常遇到呼吸费力、气喘吁吁的烦恼。”
“在急性加重前期,患者朋友们通常会出现比平时更明显的气喘。最常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当细菌或病毒侵袭气道时,会引发强烈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狭窄、肺泡扩张困难。此时新鲜氧气难以顺利进入肺部,代谢废气也无法有效排出,身体只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进而形成‘呼吸越快越吃力’的恶性循环。”
为了帮助大家及时捕捉急性加重前的预警信号,李主任还建议大家从三个方面自我观察,“首先可以对比日常活动能力的变化,比如原本能轻松爬一层楼梯,现在爬到半层就明显气喘,这可能提示肺功能下降或者炎症加重。其次是留意气喘时间的变化,假如原本只在白天出现的气喘症状,最近开始出现在夜间或清晨时段,甚至会影响睡眠和晨起活动,这往往是急性加重的早期信号。”
“最后要关注伴随症状的变化。当气喘的同时还伴有胸闷窒息、痰量增多且颜色变深、咳嗽频率增加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此外,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甚至下肢水肿等全身症状,也是在提示大家可能处于急性加重前的阶段。”
上文中提到的王大爷,没走几步就气喘吁吁,还咳出了黄色黏痰,这其实是急性加重的典型征兆。可惜老人家当时没意识到这些信号了,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原本可控的病情急转直下。
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王大爷既没有重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又自行服用了止咳退烧药。虽然这些药物能暂时缓解表象,却无法消除引发急性加重的根源因素,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式耽误了王大爷的最佳治疗时机。
李主任提醒大家不仅要“早发现”,还要“早干预”,当识别出急性加重前期的气喘后,科学规范的处置尤为重要,具体可以从三个关键环节着手:
“一是及时控制症状。大家要尽可能地减少体力活动,降低机体耗氧量;根据医嘱使用制氧机、呼吸机以及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必要时配合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以缓解气道痉挛。痰液黏稠的患者可加用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物,保持气道通畅。这些措施能有效改善呼吸状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二是针对病因治疗。多数急性加重和感染因素相关,需要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原体类型,细菌感染者应当及时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者则要配合抗病毒治疗。有效清除致病源后,气道炎症反应才能逐渐消退,痰液分泌减少,从根本上改善呼吸道状况。”
“三是动态监测病情。大家要持续关注痰液性状,比如是否变稀薄、量是否减少,另外还要看看体温波动情况以及体力、食欲及精神状态变化。假如痰液由浓稠变得稀薄、从乏力厌食到体力精神好转、体温逐渐恢复至36-37.2℃正常区间,往往提示着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假如出现症状反复或新发不适,一定要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来源:看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