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国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此次展览汇聚国内13家博物馆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关珍贵文物,来自“黑石号”沉船的唐代长沙窑青釉碗、巩县窑白釉盏、邢窑白釉杯,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钵、郑州唐墓出土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康亚飞
釉色凝千年,青花绘盛唐,一场别具看点的瓷器文物展在郑州惊艳亮相。
5月23日,“丝路华章——唐代青花瓷瑰宝展”在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开幕,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一睹文化瑰宝风采。
作为全国首个唐代青花瓷专题展,此次展览汇聚国内13家博物馆及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收藏的百余件唐代青花瓷及相关珍贵文物,来自“黑石号”沉船的唐代长沙窑青釉碗、巩县窑白釉盏、邢窑白釉杯,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唐青花执壶、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钵、郑州唐墓出土的唐青花塔式罐等重量级展品悉数亮相。
展厅之中,一件件珍贵文物重绽光彩,穿越千年的大唐风、青花韵、丝路蓝、郑州情在此交织,见证历史变迁中古老文明的一脉相承。
在“青花故乡”展示单元,一块来自巩义黄冶窑的残片,釉下钴蓝勾画的条带纹若隐若现,仿佛诉说着唐代窑工的巧思。2002年,这片瓷片的出土,让世人的目光从景德镇转向郑州。
彼时,考古学家在巩义窑的窑炉堆积层中,发现了与元代青花一脉相承的钴蓝釉下彩工艺。考古地层学和热释光测年的数据,将它们的年代定格在唐代晚期;而釉色中锰钴比例的精确比对,更让这些瓷片与扬州唐城遗址、“黑石号”沉船中的唐青花残片紧密相连。
“众多文物考古新成果实证郑州是青花瓷的故乡。”河南南水北调博物馆副馆长汪培梓说,巩义窑遗址出土的唐代青花瓷器(片),与扬州唐城遗址及“黑石号”沉船文物完全相同,种种考古发现及研究证明巩义窑为唐青花发源地,“英文中China既指‘中国’,也指‘瓷器’,源自郑州的瓷器通过古代丝路走向世界,奏响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乐章。”
从“黑石号”沉船中发现的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目前是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此次也通过特殊形式参展回到了“出生地”郑州。
“在青花瓷研究领域,唐青花一直处于相对模糊且关键的地位。此前,学界对于青花瓷起源的认知多集中于元代,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的出现,无疑为这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现场,新加坡学者林亦秋说,“它们独特的钴料使用、简略的纹饰风格以及烧制工艺,都为探索唐宋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脉络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也让青花瓷追溯的时间前移至唐代,填补了历史的断层。”
国宝惊现单元,两件郑州唐墓出土的青花塔式罐格外引人注目,罐身绘有“童子步打球”“牡丹花”等精美纹饰,钴蓝线条灵动流畅,人物姿态栩栩如生,几何菱形中点缀的散叶纹却带着异域风情。
“纯净白瓷融合西亚蓝彩和菱形花纹,展示唐代开放包容的气度,从这对珍贵瓷器实物,可以窥见文化交融的精彩碰撞。”在郑州同步举办的大唐·青花瓷学术研讨会上,扬州博物馆副研究员徐仁雨说,扬州是唐青花出土最集中的地方,器型多为碗、盘、壶等日用之物,纹饰中既有中国传统花草,也有阿拉伯风格的几何图案,中原的瓷土、波斯的钴料、阿拉伯的纹饰,在窑火中熔铸成独一无二的珍品。
从巩义窑的炉火纯青,到丝绸之路的悠悠驼铃;从扬州唐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到印尼黑石号沉船的惊世再现,唐青花将东方美学的精髓传播至世界各地……婉约典雅的青花瓷文物展示,以蓝白交织的光影,徐徐展开一幅“丝路蓝”与“中原白”相互交融的历史画卷。
持续加强文化遗产活态化展示、具象化传播、创新性表达,着力叫响商都郑州“青花瓷故乡”这一新IP,除了文物专题策展,重构唐纹的创意服装T台秀举办、唐青花系列文创同步上新,让公众在可亲可感中进一步体味唐青花之美。
以青花为媒,邂逅古商都、新郑州。从一场文物展看文化绵延赓续,侧耳倾听千年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动人跫音。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