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紧日子,当然应该大力鼓掌、赞成叫好——毕竟这些年遏制公款消费、奢靡浪费等等还是很有成效的,对于纳税人来说,这的确是好消息。
过紧日子,当然应该大力鼓掌、赞成叫好——毕竟这些年遏制公款消费、奢靡浪费等等还是很有成效的,对于纳税人来说,这的确是好消息。
但真到了地方上,“过紧日子”有时就变成了“紧”给别人看、过得更讲究。“节约”成了新KPI,形式主义也顺势穿上了节俭的外衣,继续在官场生态里游刃有余。
之前各地召开“反形式主义大会”,却搞出来很多“反形式主义学习会”和更多需要填的表格,过紧日子也千万不能变味儿了。
比如有的地方,标语贴满墙,经费照样花。
有的地方为了响应“紧日子号召”,专门花几十万元请来设计公司,打造了一套“节约主题教育空间”——全套木质装修、镂空雕花隔断、电子显示屏自动滚动播放“节约故事”,连走廊地砖上都刻着“反对浪费,从我做起”。
而且就在“节俭宣讲”会议的茶歇上,摆满了进口水果、点心三层塔、现磨咖啡机和一次性环保杯,最后一算,这场“节俭课”人均成本比当地最低生活保障还高出一截。
有些地方,县里来检查,基层为做样子临时清空冰箱,把会议桌上的水果都藏起来。检查组走后,领导对下属笑眯眯说:“这是苦肉计,不演点饿戏,谁信我们真的在‘过紧日子’?”
这不是过紧日子,这是紧在嘴上,松在预算表里。茅台是没了,但换成更精致的消费主义,这算紧日子?
精简会议,有时候也只是换了个马甲而已。
某些地方曾因“会议太多”被点名批评,于是发狠砍掉了常规例会。但很快,机关微信群里又冒出了新招:“调研交流会”“专题分析会”“周末学习夜”“思想碰撞茶话会”。
换汤不换药,文件照样写,人照样到,茶水依旧浓——只是没了“会议”两个字,形式主义反而更具创意了。
我也听到有基层公务员无奈地调侃:“一天四场‘不叫会议的会议’,早上学习,下午讲节约,晚上还要视频连线其他兄弟单位‘交流紧日子心得’,最后终于听领导说‘今天就到这’,我们已经饿得头晕眼花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财政紧张,形象工程却不打折。
有些地方,一边在文件中高喊“压减政府投资项目”,一边却悄悄上马了一项造价昂贵的“文化广场景观提升工程”。美其名曰“打造节俭型生态景观”,实际上是在原本已投入巨资建成的市民广场上,重新换地砖、加雕塑、搞灯光秀。
服务于节俭主题的形象工程,就不是形象工程了?不破坏八项规定的新形象工程,在一些地方成了“智慧”的象征。
在有些时候,节俭成了基层的“独角戏”。
节约的“大帽子”一扣,基层就头皮发麻。有的地方下发通知,要求办公室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8℃,打印纸张必须双面,接待只能用“白开水+本地水果”。
更有甚者,有村干部出差去县里,因“不得报销车费”,只得搭顺风车、步行、甚至骑共享单车。报销限得死,工作却不减半,累倒了干部,降低了效率。
就更不要说还有一些假节俭,却是真隐性浪费。
“灵活创新”成了有些地方的新举措,将“过紧日子”玩成了会计艺术。
比如,有单位以“压缩办公经费”为由,取消了订水服务,但同时通过“工会慰问”名义采购了价值不菲的品牌矿泉水;有些单位“控制公务差旅”,却转而通过挂靠企业报账,差旅标准不降反升。
这哪里是勒紧裤腰带?分明是换了条新皮带,继续吃香喝辣。
“过紧日子”应该落实成为一种真动作,而不是应付检查的形式主义。财政结构的优化、透明化、高效率才是目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新包装。
“谁该省、怎么省”才是重点,为了应付上面检查搞一刀切、一味向下压,只能是事倍功半。
要动真格的,就不能只省打印纸或者茶水、电费,而是该从“项目论证、资源配置、预算监督”这些硬骨头上动刀。
取消一场无用工程,比节约一瓶矿泉水更重要;制度化精简会议流程,比少开两盏灯更见真章。
节约这件事,其实老百姓看得最清。正如不要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也不要将过紧日子的倡议变成又一场秀。
来源:黑噪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