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主要夏粮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提单产技术建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17:46 3

摘要: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的途径是合理增密,核心是水肥调控,关键是系统化推广水肥一体化。经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粮食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较传统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单产15%以上、节约用水40%以上、减少肥料投入30%以上,综合效益明显。

粮油作物大面积提高单产的途径是合理增密,核心是水肥调控,关键是系统化推广水肥一体化。经多年生产实践证明,粮食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较传统生产方式大幅提高单产15%以上、节约用水40%以上、减少肥料投入30%以上,综合效益明显。

一、水肥一体化应用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配置节水设备。针对区域水源情况和不同类型农田基础设施特点,选配适宜的节水设备,提升水肥一体化装备水平,确定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探索新模式和新路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倡树绿色发展,科学灌溉施肥。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需肥规律、目标产量、土壤质地等,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灌溉施肥制度,配置注肥泵等施肥设备设施,适当增加追肥次数,实现水肥高效利用。

(三)兼顾效率效益,合理选用肥料。结合滴灌水肥一体化特点,宜追施偏中性的高水溶性肥料,碱性土壤可选择酸性肥料。有条件的农户优先选用适合作物不同生育期的高效水溶肥、液体肥等,促进作物增产量、提效益。

二、水肥一体化系统配置

(一)系统组成

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及配件组成。农田灌溉水源以河水和井水为主,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标准。水源不能稳定供应的区域应结合实际建设储水罐(箱/窖/池),储水容量应按照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面积设计建设。首部枢纽一般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稳压、量测、安全防护等设备,有条件的配备灌溉施肥智能决策平台,生产中可根据区域环境、实际场景等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固定式或移动集成式首部系统。输配水管网以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等材质为主,田间支管优先选择易于搬运、不易变形、有预制孔、可折叠重复使用的聚乙烯(PE)或聚丙烯(PP)输水软管。主管埋深一般不低于70厘米,具体深度根据冻土层厚度、管道抗压能力和田间深翻机械操作等情况进行调整。灌水器,夏玉米和夏大豆一般选择一次性贴片式滴灌带,管带压力一般控制在0.08~0.12MPa。

(二)关键设备选型

1.过滤器。常用的过滤器有离心、砂石介质、网式和叠片等过滤器。建议选择离心过滤器+叠片或网式过滤器的组合,有条件农户可选择具有反冲洗功能的过滤器组合。离心过滤器一般安装在泵站旁,作为一级过滤,用于分离水源中的泥沙,若水中含有较多细沙,建议增设沉降池或增加离心过滤器个数。部分地区水源中有藻类等浮游物,应增设砂石介质过滤器,其个数因浮游物多少而定。滴灌系统一般要求叠片或网式过滤器精度达到120目以上,以保证滴灌系统稳定运行。过滤器及其组合在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安装顺序和进出水口方向,可在过滤器与管道连接处加装活接,便于维修更换。

2.施肥器。根据轮灌区面积及灌水流量大小等因素,选择施肥器和合适容积的施肥桶,推荐使用注肥泵和智能施肥机等施肥器,逐步淘汰压差式施肥罐。注肥泵和智能施肥机具有施用肥液浓度稳定、施肥质量好、效率高等优点。施肥器后必须加装网式或叠片过滤器,以免将不完全溶解的肥料或絮凝物带入灌溉系统中,造成滴灌带的堵塞。施肥结束后应及时清洗维护施肥设备。

3.滴灌带。根据地块形状、面积和水源位置,合理划分灌溉单元,推荐使用内嵌贴片式滴灌带,滴头出水量一般为0.5~2.0升/时,建议砂土选择1.0~2.0升/时,黏土和壤土选择0.5~1.5升/时。灌溉水源紧缺或长度大于70米的地块因需选择1.0升/时以下的小流量滴灌带,既可以实现用更少的水灌溉更大的面积,又可以减少铺管、灌溉、收管等用工成本。浅埋滴灌带铺设,黏土或壤土一般埋深2~3厘米,砂土埋深4~5厘米。

(三)管带回收及系统维护

1.滴灌带回收。重点考虑作物机械收获等因素,按需选择在夏玉米和夏大豆收获后或收获前回收,浅埋滴灌回收2天前视土壤墒情滴水,湿润表层土壤,便于完整回收。有条件的可用滴灌带回收机等机械进行回收,应根据滴灌带的铺设情况和土壤条件,调整机械参数,确保回收效果。

2.系统维护。滴灌系统需要定期维护,检查滴灌带、阀门、密封件、压力表、过滤器、施肥器等装置是否正常,及时调整更换损坏部位或部件。务必定期清理过滤器,砂石介质过滤器长时间使用后需及时补充砂粒,网式过滤器要及时更换破损的滤网。每次注肥前后均需用清水灌溉10~15分钟,以清洗管道和滴头。

三、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一)夏玉米

1.品种选择。选择株形紧凑、抗病、抗倒、宜机收、经过包衣处理的中晚熟耐密夏玉米品种,若没有包衣处理,可根据种植区域常发病虫害进行药剂拌种。

2.播种与铺管。高产地块播种前需进行翻耕和耙地,免耕地块间隔2~3年在上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翻深松。夏玉米贴茬直播,宜采用等行距机械播种,行距在50~60厘米;灭茬直播,可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机械播种,大行距一般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亩留苗密度5000~6000株;播种深度为3~5厘米,采用种肥同播时控制肥料在种子侧下方8~10厘米。推荐使用夏玉米播种铺管一体机,铺管前宜先进行秸秆粉碎或清理,等行距播种的田块,隔行铺设1条滴灌带,务必铺在行中间,确保两行玉米灌水量一致。大小行播种的田块,铺设在小行中间。麦玉轮作一年两熟滴灌田块,直接在小麦季滴灌带中间行或预留行播种玉米。

3.灌溉与施肥。夏玉米播种后2天内滴灌15~20m3/亩,确保滴水齐苗。拔节期、大喇叭口至灌浆期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小于65%、70%时灌水,每次灌水10~20m3/亩。在施肥方面,目标产量在750千克/亩以上的田块,施用总养分量建议氮(N)15~20千克/亩,磷(P2O5)6~8千克/亩,钾(K2O)8~10千克/亩,其中氮20%~30%、磷50%左右及钾50%左右可结合种肥同播施用,氮70%~80%、磷50%左右及钾50%左右分3~4次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或灌浆前期随水追施。石灰性土壤或缺锌地块滴施硫酸锌2千克/亩,有条件的因地制宜滴施中微量元素水溶肥。

4.其他配套措施。一是化学除草。采用播后芽前封闭与苗后茎叶定向喷药相结合的方法防除杂草。二是化控防倒。控制玉米基部1~5节间长度,在6~8展叶期科学喷施控旺剂,增强抗倒伏能力。三是适时收获。在籽粒乳线消失、黑层出现时视天气情况适时收获。

(二)夏大豆

1.优选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倒性好、抗病性强、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播前做好种子精选,采用拌种、包衣、喷施等方式接种根瘤菌,促进生物固氮。

2.播种与铺管。夏大豆一般在小麦收获后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灭茬后播种,采取等行距种植,播种行距40~50厘米,隔行在中间位置铺设1条滴灌带。根据品种特性确保亩留苗密度11000~13000株,播种深度3~4厘米。有条件农户可选择大豆播种铺管一体机。

3.灌溉与施肥。夏大豆播种48小时内即滴水保齐苗,地表湿土边缘超过播种行5~10厘米即可,实现一播全苗,若地表板结严重可在种子顶土时再滴灌1次。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根据墒情进行滴灌,一般0~40厘米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70%进行滴灌,一般每次灌水量10~20m3/亩。目标产量在200千克/亩以上的田块,施用总养分量建议氮肥(N)3~5千克/亩、磷肥(P2O5)5~8千克/亩、钾肥(K2O)4~6千克/亩,其中70%的氮、全部或大部分磷钾可结合种肥同播施用,剩余的氮磷钾可在开花结荚期、鼓粒期因需滴灌追施。开花结荚期可喷施1~2次0.03%~0.05%钼酸盐溶液或1~2次0.1%的硼、锰、铜、锌等微量元素溶液30~40千克/亩。

4.其他配套措施。一是防治病虫草。播后采取封闭除草措施,无封闭除草或封闭除草效果不理想田块,可在大豆2~3片复叶期进行苗后除草。针对重点病虫害开展统防统治。二是合理控旺。在大豆苗期、分枝期和开花结荚期根据长势适时控旺,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促进分支形成和荚果发育,防止徒长、倒伏。三是适时收获。在大豆叶片基本脱落、摇动时有响铃声时适时收获。

供稿: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

分享小伙伴

来源:农村事多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