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维权困难重重,引发社会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通过“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将老年人从线下门店或短视频平台吸引到隐秘的直播间,绕开传统监管,形成隐蔽性强、追责困难的闭环欺诈链条。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这种通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近年来,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维权困难重重,引发社会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通过“养生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将老年人从线下门店或短视频平台吸引到隐秘的直播间,绕开传统监管,形成隐蔽性强、追责困难的闭环欺诈链条。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这种通过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定向触达用户的模式,采取“播完即注销”“解散群组”“更换平台”等手段销毁证据,规避监管,打造欺诈的“隐秘角落”。
与传统的直播形式不同,私域直播大多借助第三方工具、自建小程序和加密链接,把目标群体从短视频平台等“公域”转移,这就绕过了主流平台的关键词监测和资质审核。按照一些私域平台推广者的说法,私域链接只有分享给他人时才有效,直播无法回放、记录,下播就关闭,这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对私域直播实现实时监控,导致虚假宣传泛滥。而部分私域直播技术服务商对入驻企业资质审核流于形式,甚至默许违规行为,一些直播系统还具备“一键切换账号”“多房间并发”等功能,方便直播者在账号封禁后迅速更换阵地,更是加大了固定证据的难度。更严峻的是,部分商家通过“拉人头返现”机制发展下线,使老年人既是受害者又成为传播者,进一步模糊了法律追责边界。
当私域直播沦为“割老”重灾区,亟须从技术、制度、社会关怀等方面综合施策,才能让“隐秘的角落”无处藏身。尤为紧迫的是,应参照电子商务法尽快完善相关规定,要求提供直播服务的平台向市监部门报送平台内涉及带货、广告经营等营销行为的直播间和主播信息,并留存直播录像、实时监测违规内容;监管机构之间则需要加强跨区域协作,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形成打击违法私域直播行为的全国性合力。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私域直播领域更不是。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提出,要优化消费秩序,整治市场交易环境,重拳打击网络市场中的违法行为。斩断私域直播的坑老链条正当其时。
来源:快乐老人报官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