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烽火岁月中,1939年6月1日,一本承载着妇女解放理想与民族救亡使命的刊物——《中国妇女》杂志,在延安的黄土窑洞中诞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其创刊号扉页上“中国妇女”四个遒劲大字,由毛泽东题写。毛泽东不仅以笔墨寄寓厚望
毛泽东于1939年、1966年两次题“中国妇女”手迹
在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烽火岁月中,1939年6月1日,一本承载着妇女解放理想与民族救亡使命的刊物——《中国妇女》杂志,在延安的黄土窑洞中诞生。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其创刊号扉页上“中国妇女”四个遒劲大字,由毛泽东题写。毛泽东不仅以笔墨寄寓厚望,更以一首《四言诗·题〈中国妇女〉之出版》抒写壮志:“妇女解放,突起异军……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将妇女运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预言二万万妇女觉醒之力将成为击溃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这份诞生于特殊历史节点的刊物,从创刊之初便肩负双重使命。一方面,它深入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妇女工作的政策,如1939年2月《关于开展妇女工作的决定》中强调的妇女在抗战中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它通过《持久抗战中的中国女工》《三年来的华北妇女运动》等鲜活报道,记录根据地妇女纺纱织布、支援前线的壮举,展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雏形。毛泽东不仅为杂志注入思想灵魂,更以实践推动妇女解放。1940年,他在给中央妇委会的指示信中明确提出“妇女的伟大作用第一在经济方面”,这一论断被转化为《中国妇女》中“开展边区妇女工作应当从生产着手”的号召,引导妇女参与生产实现社会价值。
抗战时期的《中国妇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妇女解放与民族救亡的双重道路。刊物不仅刊发朱德、邓颖超等领导人论述妇女运动的文章,更以《用羊奶哺婴》等科普专栏关注妇女健康,用《哈桑湖战斗中的苏联妇女》等国际视角拓宽革命视野。这种将政治动员与生活关怀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刊物在艰苦环境中仍能凝聚起广泛共识。正如1941年被迫停刊前最后一期刊载的毛泽东《团结到底》所言,它始终是“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理念的传播者。
历史的转折总伴随着刊物的新生。1949年7月,伴随新中国的曙光,《中国妇女》以《新中国妇女》之名复刊(1956年复用《中国妇女》名),毛泽东再次题词:“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生活,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这一题词不仅延续了延安时期的生产动员思想,更将妇女解放纳入国家建设蓝图。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中写下“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直接催生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时代强音。杂志随即推出《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等专题,用真实故事诠释着“男女并驾”的壮阔图景。
《中国妇女》杂志沿用至今的刊名手迹,是毛泽东在1966年8月题写的,历经27年,毛泽东又一次为《中国妇女》杂志题写刊名,实属难得。
从延安窑洞到天安门广场,这本刊物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探索妇女解放道路的历程同频共振。它记录过1942年毛泽东为《解放日报》“中国妇女”专版题写“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谆谆嘱托,也见证过1958年领袖视察四川农村时与女社员畅谈生产的温馨场景。即便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创刊号上泛黄的纸页仍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不仅是墨迹勾勒的刊名,更是一个政党对妇女解放的庄严承诺,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迸发的集体觉醒。
八十五载春秋流转,《中国妇女》杂志始终以笔墨为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实。当我们回望那孔诞生革命刊物的延安窑洞,仿佛仍能听见印刷机的轰鸣与抗战号角的交响。这些泛黄的文字见证的,不仅是一本刊物的传奇,更是一个古老国度如何通过唤醒“半边天”的力量,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史诗。
来源:视角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