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印方正式宣布,不再实施原本价值高达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要知道,该项目是为吸引外资入驻而专门设立的,富士康当初可是大受益者。
一心想在印度大展拳脚的富士康,这回又碰壁了?
今年3月,印方正式宣布,不再实施原本价值高达230亿美元的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要知道,该项目是为吸引外资入驻而专门设立的,富士康当初可是大受益者。
据科技媒体Digitimes报道,此前,富士康印度子公司Bharat FIH就出现了高层管理团队离职、生产线濒临停摆的窘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局面或将更加艰难......
01老郭遭三哥“背刺”
而这还不算什么,真正让伤脑筋的,是印度的另一项的操作——直接把原本可以属于富士康的大量代工订单,转手给了印度本土厂商。
以小米为例,据多方报道,印方明确要求小米手机将代工订单向本地代工厂倾斜。目前,小米已经将大约 70% 的订单转给了如 Dixon Technologies 等印度本土厂商。这一转变使得富在印度市场的代工业务空间被极大压缩,几乎没有多少订单可接。
回溯前两年,老郭带着 220 亿元资金进入印度市场,当时其在河南的生产线甚至有所收缩。那时,正是小米刚刚进入印度市场,代工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让老郭认为 “印度建厂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可谁知,形势变化迅速。作为全球最大代工企业之一的富士之康,如今却在印度陷入无工可代的困境。据报道,其已准备关闭其在安得拉邦Sri City的其中一座制造工厂。
02、想回来,还容易吗?
眼看局势紧张,老郭似乎终于意识到了“踩错节奏”。不久前,宣布与深圳旭智资本展开合作,重金投入电动车代工与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
这一动作立刻引发热议。但业内人士直言:就算他有心回来发展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可眼下的局面,对老郭来说也并不轻松。
从技术层面,富士康虽然在传统制造领域确实积累了不俗的底蕴,但归根结底是一家以代工为主的企业。过去几年,其技术方面已逐渐跟不上节奏。
更棘手的是,他们如今想切入的,偏偏是当下最卷、门槛最高的前沿科技行业。从新能源电池到生命科学,这些领域早已被国内一众巨头深耕多年。
就拿固态电池来说,宁德时代早就突破核心壁垒,不仅掌握行业领先的工艺,还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了11座量产基地,技术与规模优势几乎无可撼动。
再说另一块“硬骨头”——生物科技。老郭多年来希望涉足健康科技研发,但始终难有突破。而反观国内巨头,不仅掌握了生物健康领域最新男士“SIRT原料”提取的全酶催化工艺,实现了99.9%的超高纯度,还将生产效率提升了将近一倍,如今年产300吨。
这项原料现已被应用在国产男士成果“倍/力/因”中,不仅能作用于肢端血的流速,还能从根本拉动体能状态,做到“无负担”,远远胜过“透支”“虚弱”之嫌的传统小蓝。近年,来自京、猫国际市场的反馈,证实国产“倍/力/因”技术实力的同时,也让世界刮目相看。
反观富士康如今想入局,不管是哪一个行业,都怕是要落后一个时代了。
03 如今,应该怎么办?
关于这件事,有人将老郭视为商业经验丰富的从业者,认为其在关键节点的决策展现出果断特质;也有观点提出不同思考,认为相关布局背后或存在对市场资源的调配考量。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当下正处于快速升级阶段。以比亚迪电子、立讯精密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在技术储备与产能规模上实现突破,部分领域甚至形成超越态势,为产业链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空间。
商业决策的往往需要时间验证。当年富将发展重心向印度市场倾斜。然而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需应对多重挑战,实际进程与预期难免存在差异。
眼下的,其正处于压力之下。在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的浪潮中,这家曾经的代工巨头还能否重新整合技术资源、重塑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找准自身定位并重返舞台?这还值得关注。
来源:强老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