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枝花开向牡丹亭,沉醉东风情不断;四声猿惊回蝴蝶梦,浩歌明月想当然。"这是宁海西店镇石家村一位翰林为崇兴庙戏台所作的对联。古戏台的精美绝伦深深吸引着观众看客。2006年该戏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店崇兴庙古戏台
浩歌明月想当然
"一枝花开向牡丹亭,沉醉东风情不断;四声猿惊回蝴蝶梦,浩歌明月想当然。"这是宁海西店镇石家村一位翰林为崇兴庙戏台所作的对联。古戏台的精美绝伦深深吸引着观众看客。2006年该戏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时期在神庙中修建戏台已经成为宁海的传统,戏台建筑已成为神庙结构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许多神庙直接利用戏台和厢楼、院墙的连接来分割庙中空间,戏台已不再是庙院中间孤零零的存在,而是和其他部件连在一起。崇兴庙戏台是宁海该类戏台的代表。
崇兴庙坐落在西店镇石家村和后溪村接壤的一块平地上,两村村民都姓石,供奉同一位境主,祭祀同一位神灵。宋乾道年间(1165-1173),世居新昌的奉直大夫石羡问迁入宁海县长洋村,其孙石载辅分迁西店香山前后二溪萦回的平川建村。
元末明初,石氏家族人口增多,村落二分。清康熙中期,建石氏宗祠,并在宗祠前建神庙,即如今的崇兴庙。庙朝东,开门三道,前有檐廊、大道地,左右有高墙卫护,南北各开边门,可与庙后的宗祠相通。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崇兴庙在云台太公的主持下重建戏台,费时数年,由县内能工巧匠建成辉煌精美的三连藻井。不久,由于庙后祠堂毁于火,崇兴庙又供奉起石氏列祖列宗,成为庙祠合一的建筑。崇兴庙建筑工艺精美,气势恢宏。它突破古建筑的尊卑制度,采用高规格的三连贯藻井,工艺细腻,彩绘绚丽,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清早中晚期的建筑特色。方形戏台四柱落地,同心圆穹隆顶藻井,如一个大锅倒覆。藻井下口直径3.6米,深约1.25米,十八圈花板逐渐缩小,最后结顶于一块圆镜上。藻井四围又以三层小斗拱花板承托,精致彩绘龙凤蝙蝠、奇花异卉。连接戏台的勾连廊顶上也有八角攒顶、同心圆穹隆攒顶两个藻井,也同样由彩绘小斗拱承托。
说起石氏祖先,老一辈村民会眉飞色舞地讲述,滔滔不绝。查考《宁海县志》也有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石启明以恩选贡入京,清兵入关时,与史可法同心抗清,失败后回乡隐居。石启明(1606-1667),字日先,一字亮天,赠号介于,后溪村人。明天启元年(1621)补县庠学弟子员拔贡。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以恩选参加朝廷考试,当事者惊讶他的才学,放置一等第一名,授河间司理驻守密云,以执宪官施行招讨事宜。过了两年,由于抵御流寇有功,授密云兵备按察司金事,整饬通州、密云等处的兵事。崇祯十七年(1644)京城被攻克,史可法拥戴福王在南京即位,授石启明为滁和兵备道,封奉政大夫。他的儿子督运粮饷,在和乱贼作战时,死在阵中。明朝灭亡后,石启明不再做官,归隐乡里,在明恩寺建造介园居住。著有《理檀录》《介园集》《介于游草》等。
石世英(1902-1938),字创宁,又字万均,学名磊,后溪村人。民国初年,毕业于宁波中西毓才学堂,之后赴绍兴育德小学任教。民国十四年(1925),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世英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应聘至上海一家小学任教。民国十六年(1927)报考清华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生物系学生,因精通英、德、法、日等国语言,边读书边翻译,投稿赚取稿费以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民国二十四年(1935)获科学奖学金,赴日本考察农业,研讨稻作病害和防治方法。民国二十五年(1936)秋,因熟练德语口语,专业成绩优秀,石世英被德国哥廷根大学植物病理研究院录取,攻读农业细菌专业,研究黑稻穗病菌与其寄生茭白之关系,经费由清华大学资助。经过3个学期,发表的毕业论文经德国教育部审查通过,被授予生物学博士学位,被波恩大学研究院授予植物学病理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因经费津贴减少,石世英又颈部疾病复发,感染鼻腔,健康状况急剧转差,因此选择毕业后第一时间回国。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到达上海时,已体力不支,送至上海仁济医院医治,于当月27日不治身亡,全国学术界闻耗,皆为之哀悼。
《宁海县志》记载的明代、清代进士名录中有石允常、石简、石文睿等,近代革命英烈则有石余良、石守炎等人,他们与石家村的渊源还有待考证。
如今的石家村有335户,1100余人,后溪村有241户,800余人,人才辈出。崇兴庙戏台每逢"四时八节"及十月十九日菩萨生日请戏班演出,费用由各村分担或个人、帮会资助等。每年正月初八,是本地境主的寿诞,族里规定必须演戏娱神。"庙里锣鼓响,村人脚底痒",每当有戏文演出,崇兴庙里的数千双眼睛不仅看戏文中的角色,精雕细刻的戏台也使他们赏心悦目、神气自豪。
在喜庆的锣鼓声中,上灯戏开演了,《双龙会》《女太子》《圣朝桥》《闹天宫》,一出连着一出,一直演到正月十八下灯,把一个春节过得红红火火。演戏期间,人声鼎沸,爆竹喧天。不仅看戏的人山人海,上香祈愿的也不少。戏台正对面的大殿,香案从里排到外,烛火通红,香烟弥漫。神案上,排满各式各样的牲口和点心,更有各种时兴的水果。神龛中,境主和祖宗们"目不转睛"地看着台面上的表演。戏台不仅是戏剧演出的场所,还是一个传播文化的介质,具有社会教化甚至社会保障等功能,如清代宁海诗人周镜蓉所说:"梨园四月庆花时,为答神麻表蚁私。一出杀皮一杀犬,半惩痴女半惩儿。"
(参考文献:1.应可军、徐培良:《宁海古戏台》,中华书局,2007,第23-36页;2.《西店镇志》编纂委员会编《西店镇志》,宁波出版社,2022,第694-695页。)
来源:石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