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06:24 3

摘要:自主知识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在特定领域,通过独立研究、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一套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它是国家、组织或个人在多种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能够激发创新活力和适应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能够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增强自主性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自主性、本土化、体系性、科学性的原则,实现中国性与自主性的内在统一,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自主知识体系是指一个国家、组织或个人在特定领域,通过独立研究、创造和积累,而形成的一套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它是国家、组织或个人在多种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能够激发创新活力和适应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能够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增强自主性和安全性,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国际影响力。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通过自主创新和积累而形成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结构,是中国性与自主性的统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标志。该知识体系既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也包括中国特有的实践经验、文化传统和创新能力;融通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实践和未来发展,以学理化方式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和中国之理。

为什么要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知识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永恒性等多重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批判审视。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创建和发展了众多极具民族特色的知识体系,曾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心”和“两大历史轴心期”之一。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清代考据学,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不断演化和发展,很长一个时期一直熠熠生辉。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封建制度的衰落、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知识体系的引入,中国传统知识体系逐渐被边缘化,出现了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领域的“西化”态势。进入21世纪,我国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以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在相当程度上仍然照搬西方知识体系,不仅限制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削弱了“四个自信”以及国际话语权。

对症下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在于:

解答时代课题的需要。它是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立足点。只有通过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不断推进知识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才能更好应对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多种困难与挑战。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表达。通过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可以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建设,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的需要。通过创建容易为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以及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倡议、主张、方案,可以让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学术、理论、思想和实践。这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通过发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促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中国表达,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有助于化解文明冲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通过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可以提升国家软实力、国际竞争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

怎样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坚持自主性、本土化、体系性、科学性的原则,实现中国性与自主性的内在统一,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主要路径和策略有:

明确国家战略定位。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中长期规划,确定重点领域、目标和任务。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的成功经验,提炼其中的普遍规律和内在逻辑,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实践基础。还需出台政策鼓励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增加对基础科学、技性科学(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双向渗透)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原创性成果。同时,支持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其适应性和创新性。

推动教育和人才体系改革。优化和调整高校学科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团队,推动知识体系的整合、重构与多元化发展。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强化文化自信与传承。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和优质元素,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文化底蕴和历史支撑。将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通过文化传播,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文化支撑。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相关理念、理论成果、先进知识和经验,创建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潮流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潮流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走向世界舞台。

重点领域突破。集中人、财、物等优势,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形成中国特色的技性科学体系。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和中国历史文化之中,鼓励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现实问题,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总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不断求索、创新和完善的历史进程。通过明确建构目标与原则,立足实际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借鉴国际经验实现创新融合,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以及推动知识体系的实践应用与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必将逐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自主知识体系,为实现文化强国、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王伯鲁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誾系该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项目“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研究”(24LLZXA096)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