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欣赏到价值重塑:让美育生长出滋养心灵的文化年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06:34 3

摘要:随着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菁菁堂的幕布缓缓落下,掌声、欢呼声点燃了这座上海交大的地标性剧场。开幕当天,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由近400人参与的上海交大2025年“李叔同杯”校园戏剧大赛。来自34个院系的学生组成12支队伍,各自选取129年校史中的校友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大型音乐剧《罗阳》现场。受访者供图

随着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菁菁堂的幕布缓缓落下,掌声、欢呼声点燃了这座上海交大的地标性剧场。开幕当天,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由近400人参与的上海交大2025年“李叔同杯”校园戏剧大赛。来自34个院系的学生组成12支队伍,各自选取129年校史中的校友故事,以校史剧《积厚流光》为蓝本,完成了一场青春视角的演绎。

“学校举办的美育活动有个小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登上一次学校的舞台。”上海交大文明办周琳琰老师介绍,大赛一般从前一年12月就开始筹备,多学院组队排练。在比赛前一周,菁菁堂向所有团队开放,配合调试灯光、布景,努力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完美的美育体验。

周琳琰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自觉查找校史资料,了解校友事迹,体悟前辈身上的上海交大精神,完成一场自发的‘思政课’。”

近年来,高校美育场馆不断受到重视。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高校美育场馆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2023年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提出“加强美育实践活动场地保障,支持学校根据实际建设小型美术馆、博物馆、展览厅、音乐厅、剧场等”。

那么,各高校如何利用好这些美育场所?这些空间又对高校大思政工作起到什么作用?为适应学生需求,校园美育空间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呢?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了多所高校。

4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在菁菁堂举办“李叔同杯”校园戏剧大赛。受访者供图

看与听:从艺术欣赏到价值塑造

5月17日,打开社交媒体,李雅彤发现,“Q世纪:量子物理百年科普展”正被越来越多学生关注、打卡。

2025年是现代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也是联合国官宣的“国际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作为庆祝“量子百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中区艺术教学中心举办了这场展出。

项目负责人李雅彤告诉记者,展览希望能用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方式,通过有趣的美学设计,带大家领略量子科学之美。比如,将最新超导量子计算成果“祖冲之三号”进行三维建模,让普通观众得以清晰地看到其内部结构;把从量子实验室采集的声音做成音乐,观众通过手机NFC功能就能聆听实验过程中的声音。

“之所以选择在中国科大举办这场展览,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量子力学的策源地,更是因为艺术教学中心提供了适合的场地。”李雅彤说。

中国科大艺术教学中心负责人王童介绍,中国科大理工科学生较多,将实验之美呈现在学生面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提供审美体验。

艺术展览、电影放映与演出表演是校园美育场所最直接的被利用方式。除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外,这些活动也拓展了年轻人对艺术的认知边界。

“这是我第一次听音乐会,也是作为北大新生第一次来到‘百年讲堂’。”对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24级本科生于湘楠来说,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听音乐会,成为自己与交响乐的初次接触。

2024年9月,中国交响乐团为两千名北大新生献上一场音乐盛宴。“看到舞台上‘北京大学2024新生音乐会’的条幅,我有一种走向未来、迎接更好的自己的感觉。”于湘楠说。

在北京大学,有不少像于湘楠一样的学生,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看了第一场昆曲、第一场歌剧、第一场芭蕾舞……据了解,自2000年运行以来,百周年纪念讲堂着力打造“高雅艺术殿堂”和“素质教育课堂”的双重品牌。25年来,累计为学校各类活动提供场地两万场次,自主策划电影演出5000场次,吸引观众500万人次。

百周年纪念讲堂还结合“大思政”要求,持续引进红色文艺精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香山之夜》、上海戏剧学院创排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以及音乐剧《觉醒年代》等,都曾在这里与北大师生见面。

从2024年9月起,参加每月在学术报告厅举办的光影育人活动,成为不少中国科大高新校区学生在紧张科研之余的放松仪式。

该校高新园区建设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昊华告诉记者,此前高新园区距离主校区较远,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不足,为此有关部门决定定期组织线下电影放映。

活动之初,何昊华联系到安徽电影集团,确定从其主旋律片源库中引进电影播放。大多数情况下,在影片播放前,还会组织一场15分钟的微思政宣讲。“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时,我们邀请学生国旗护卫队来作朋辈分享;播放《我本是高山》时,我们邀请了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进行宣讲;播放《我们是第一书记》时,我们会邀请学校原帮扶干部跟同学们讲述驻村故事。”何昊华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思考空间。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韩笑曾受邀在《唐探1900》放映前,为学生带来一场有关文化自信的微思政课。15分钟时间里,她以电影为切入点,从影片服装化妆道具的中式审美,讲到当下国潮兴起等文化现象,再讲到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坚定了同学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光影育人活动将电影的感染力、感召力与思政教育的启发性结合起来,成为对课堂思政的有益补充。”韩笑评价说。

5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区艺术教学中心举办“Q世纪:量子物理百年科普展”。受访者供图

演与练:聚光灯下的思政课

“在上海交大,能登上菁菁堂是非常值得纪念的瞬间。”谈到自己的演出经历,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1级本科生杜佳欣禹显得十分骄傲。如今已经是学校学生话剧团团长的杜佳欣禹,至今仍对参加2023年校园戏剧大赛的场景记忆犹新。

在美育实践中,组织校内师生排演原创剧目,正在成为不少高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种尝试。

2023年4月8日,当菁菁堂的幕布缓缓降下,杜佳欣禹才慢慢从“杨丽华”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杨丽华根据该校知名校友杨大雄改编而来。1944年毕业前,他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多次战役。1945年6月21日在与敌交火中,杨大雄壮烈牺牲。

“通过亲身演出让我体会到,必须将自身发展融入祖国发展中,与时代同行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杜佳欣禹说,正是因为这次演出,让自己坚定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决心。

同样在菁菁堂找到人生“新坐标”的,还有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2024级研究生单程远。

2023年,大三下学期刚结束,面临升学的单程远看到一则演员招募令。学校计划根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孔海南治理洱海环境的故事创作一部话剧。

他还记得,招募推送上写着“用一个暑假做一件难忘的事”。正是受这句话的感召,单程远报名参加了这次招募。

排练的过程,让单程远有机会深入了解孔海南教授的事迹。从留学时期的艰辛到在校科研的奋斗,再到治理洱海时遇到的重重阻力,这些真实发生的故事让单程远对孔老师产生了由衷的钦佩之情。

随着不断打磨话剧、挖掘角色内涵,孔海南的精神品质也逐渐影响到每位参演学生。单程远还记得,有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为了排好话剧每天都要奔波在实习单位和学校之间,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加练。“有时候为了讲好一句台词,要反复练,练到嗓子都哑了。”

2023年9月,这部被命名为《海菜花开》的原创话剧如期登上上海交大菁菁堂,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这次演出的经历,也让单程远作出参加上海交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决定。巧的是,他支教的地方正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第一中学。他说:“和孔老师相比,我的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但既然来了,我就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些改变。”

参演美育活动给学生带来影响的故事,也在更多高校上演。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创大型音乐剧《罗阳》中,“‘师生演校友、学弟演学长’的演出模式,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罗阳精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副书记赵圆说。

为了让青年学子有更多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从2021年起,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联合元培学院、学生资助中心等校内单位及云冈研究院等机构,探索推出“大讲堂艺术实践课”。课程涵盖声乐、器乐、雕塑、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与专家授课,以艺术实践为重心,为青年学子提供艺术体验式教学。

破与立:打破空间围墙,走到学生身边

5月13日,北京大学以“新时代高校剧场的育人功能、社会责任与未来使命”为主题举办了一场美育论坛。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6所高校代表及艺术单位代表参会。与会嘉宾结合各自院校和机构的实践经验,围绕高校剧场如何发挥美育功能、应对未来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上,剧场的运营保障制度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话题。如今,校园美育场所被越来越多学生认可、追捧,可如何平衡公益性与回收成本,成为校园美育空间可持续运营必须面对的问题。“既让学生能享受美育文化产品,同时又保证场所的长期运行,确实不太容易。”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说。

为此,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积极探索,尝试由同一个运营团队运营多个场馆,整合利用各方资源降低引进成本,积极争取多方支持等多种措施,为在校师生谋取“文化福利”。

此外,如何满足更多高校学生的美育需求,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目前校园美育场所的座位数量与各高校师生学生数量相比,普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打破美育空间的“围墙”,成为不少高校正在探索的方向。

2024年9月17日晚,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沙河校区南湖一角,伴随着紧凑的鼓点与闪烁的灯光,穿着唐朝服装的学生逐一亮相。当天,学生话剧团成员为现场学生带来一场环境戏剧《将进酒》。这部剧也是该校学生话剧团第一次将戏剧演出场地从室内搬到室外。

“融入校园环境中的戏剧,使校园的自然环境成为戏剧空间,让我们在优美环境里享受国风之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郭佳伟看完演出后评价说。

“这种方式既增加了演员与观众的互动性,提高观众的兴趣,也是将美育、思政活动‘送’到同学们身边的一种尝试。”赵圆告诉记者,校内部分学生平时忙于学业,很少主动去剧场看演出,这种打破剧场“围墙”的方式,能让他们在空闲时间驻足体验。

对于校园美育场所的发展现状,北京大学会议中心讲堂管理部常务副主任陈佳波说,“当我们在谈论校园剧场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让由一砖一瓦构成的物理空间,生长出能够滋养心灵的文化年轮。”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