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山丹,这片被诗意萦绕的土地,既有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又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以生态为笔,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发展画卷。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蜂腰”,与山丹马场同属山丹河流域,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与河西走廊重要水源涵养区,其生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山丹,这片被诗意萦绕的土地,既有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又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以生态为笔,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发展画卷。山丹县地处河西走廊“蜂腰”,与山丹马场同属山丹河流域,作为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与河西走廊重要水源涵养区,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近年来,山丹立足生态功能型县域经济发展定位,深入分析自身发展的各项要素,以前瞻性、全局性与战略性思维,坚定不移地踏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从生态改善到经济富足的华丽转身,其探索实践值得深入探讨与借鉴。
山丹在生态保护上可谓标本兼治,积极构建生态保护系统,致力于厚植自然生态新底色,力求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从制度建设层面来看,山丹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高规格调整相关组织机构,制定生态考核评价体系等,形成了一套权责清晰、协同有力的工作体系;在管理机制上,完善“四全”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开展专项行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与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山丹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可观,水质达标率高,土壤环境质量稳定,农村环境治理成果突出,众多城市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与此同时,面对水资源短缺这一严峻现实,山丹聚力打造新时代节水型社会新标杆,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科学调整生活、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比例,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精细分配到各行业、各用水户。积极推进灌区节水改造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培育工业节水型企业,加强城镇供排水管网巡检与改造。开展丰富多样的节水宣传,以节水“七进”活动为载体,利用电子屏宣传,组织主题签名活动等,营造出全社会爱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这些节水举措,为资源型缺水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有力推动了人水和谐、地水相宜、产水适配、城水协调的发展格局形成。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绿色生态不仅是底色,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鲜明旗帜。山丹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独特气候,大力发展“薯草菜羊马”五大富民产业,以特色产业为笔,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光景,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坐拥绿水青山的山丹,还巧妙借助生态底色激活文旅融合“一池春水”,通过挖资源、强政策、建项目,实施多个文旅龙头项目,创新培育三产融合业态,打造夜间消费中心,培育众多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创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阔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山丹融媒)
一审:吴艳凤
二审:刘伯武
三审:杨建刚
来源:丝路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