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调剂到冷门专业后,这位高考“失意者”潜心40年成为铁杆考古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08:28 4

摘要:这些年,“文博热”持续升温,三星堆黄金面具、海昏侯马蹄金接连登上热搜,博物馆预约量屡创新高。但是,当孩子指着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问“这是什么”时,家长应该如何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这些年,“文博热”持续升温,三星堆黄金面具、海昏侯马蹄金接连登上热搜,博物馆预约量屡创新高。但是,当孩子指着博物馆里的一件件文物问“这是什么”时,家长应该如何点燃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探索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

《给孩子的考古》是考古学家许宏历时两年专为青少年撰写的通识读本。作为二里头遗址考古队的第三任队长,许宏深耕田野考古二十余年,曾出版《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等面向大众的考古著作。这一次,他以更加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孩子耐心回答考古是什么,考古人如何破解历史真相,考古学的新发现蕴含了哪些意义,等等。

在《给孩子的考古》新书问世之际,5月22日,考古学家、《给孩子的考古》作者许宏与帆书APP创始人樊登将做客抖音直播间,围绕新书展开对谈。

《十三邀》

本文原刊“给孩子”

从文学梦到考古人,冷门学科的逆袭

在80年代的“下海潮”中,考古是绝对的冷门专业。许宏的同窗纷纷转行,他却选择了一条更孤独的路:从本科到博士,从田野到书斋,从发掘二里头遗址到成为考古队长,他像一位“地下侦探”,用洛阳铲和毛刷破解着三千年前的文明密码。

那时的考古,是“灰头土脸”的代名词:与村民协商征地、在麦田里捡陶片被误认为“可疑分子”、深夜守着贵族墓与狼狗作伴……

山东大学时期,许宏听老师刘敦愿先生讲解陶器

但正是这份“冷板凳”的坚守,让他在2002年与一条沉睡3700年的绿松石龙相遇。

当泥土剥离,巨龙白玉镶嵌的双眼与他对视时,他感受到的不仅是震撼,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使命:“考古不是挖宝,而是为沉默的文明代言。”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形器(局部)

多年后,当许宏以“学术网红”身份活跃于微博、B站时,考古早已不再是冷门。他的《何以中国》成为现象级图书,“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钟芳蓉以省文科第四名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热议……

这一切印证着他的预言:

“当物质需求被满足,人们终将回望精神的来路。”

曾经的冷门学科,正在成为安顿现代人焦虑的“心灵解药”。

冷板凳上的热人生:

许宏40年坚守的启示

许宏的人生轨迹,对当代青少年而言,恰似一面映照成长真谛的明镜。

许宏的故事首先告诉我们:人生道路的初始设定远非终点。在“一考定终身”的焦虑弥漫的当下,太多年轻人将高考视为不可更改的命运判决书。然而许宏用40年证明,真正的命运永远掌握在持续耕耘者手中。那些看似偶然的专业选择,不过是人生长卷的第一个逗号,真正的精彩在于后续如何书写。

《许宏的硬核考古课》

考古学从冷门到热门的转变,恰恰印证了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许宏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专业本身没有绝对的冷热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做到极致。当短视频时代人人都追逐“热门”时,那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人,反而可能在未来成为不可替代的专家。考古如此,其他领域亦然。

对当代青少年而言,许宏的启示尤为珍贵:与其焦虑于选择“正确”专业,不如培养在任何领域都能深耕的能力。在快速变化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追赶潮流,而在于能否在选定的道路上保持四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这种“长期主义”精神,或许才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佳策略。

许宏在考古现场与工友讨论工作方案

许宏用四十年光阴演绎了一场精彩的“冷板凳逆袭”。当考古现场的一铲一土最终垒起学术高峰,这个关于坚守与蜕变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一开始就拿到好牌,而是如何把手中的牌打成胜局。

考古思维:

AI时代不可替代的“元能力”

那么,让许宏实现人生逆袭的底层能力到底是什么呢?在二里头的探方里,许宏常对学生说:“考古人要有侦探的敏锐,更要有翻译的智慧。”

这句话浓缩了他独特的治学方法:以实证为根基,以想象力为翅膀,在碎片中重构文明的全景。

2003年,面对二里头遗址仅发掘2%的现状,许宏大胆提出“中国最早宫城”的假说。村民抱怨某块田地长势差,他敏锐联想到地下可能有坚硬建筑遗迹;钻探发现“四车道”古道后,他通过井字形路网推断宫城的存在。

二里头都邑中心区的布局大势

当质疑声四起,他带着团队“小心求证”,最终让深埋地下的城墙重见天日。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开放存疑”的思维链条,正是考古学的精髓:它不提供标准答案,却教会人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在AI席卷全球的今天,许宏的考古思维展现出独特优势。当ChatGPT能生成论文、Midjourney可复原遗址时,他反而更坚定人文价值的不可替代:

“AI能分析数据,却无法理解‘何以中国’的情感;能模拟逻辑,却参不透青铜鼎上的礼乐精神。”

考古学所培养的跨时空想象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多元可能性的包容,恰恰是人类区别于算法的核心竞争力。

《十三邀》中许宏和许知远

许宏在《给孩子的考古》中,将这种思维训练融入一个个故事:从托马斯·杰斐逊挖自家土墩墓的趣事,到考古学家通过现代垃圾还原家庭隐私的案例,孩子们会发现:考古不是背诵年代与器物,而是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寻找证据、挑战成见。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给孩子的考古》:

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思维启蒙

“考古学的野心,是研究人类逝去过去的全部。”

许宏在新书序言中写道。这本写给青少年读者的通识之作,既是他二十年田野工作的结晶,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思维游戏。

书中没有枯燥的年表和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破案式”的叙事:

- 何为考古?

它被比喻为“翻译无字地书”——从灰坑、陶片中解读先民的食谱、战争与信仰;

- 为何考古?

许宏用“人类300万年浓缩成一天”的比喻,让孩子直观感受文明长河的壮阔;

史前史在人类史中的占比

- 如何考古?

他邀请读者化身“小侦探”,通过青铜器上的纹路、宫殿基址的走向,推理早期国家的诞生。

尤为可贵的是,许宏始终拒绝给出“标准答案”。在讨论“中国文明五千年还是八千年”时,他将不同学派观点并列,引导读者思考:

“定义文明就像讨论生命从何时开始——关键在于你如何理解‘生命’。”

这种开放式的思辨训练,恰是当下教育中最稀缺的养分。

《给孩子的考古》中的考古探方演示图

书中还藏着许宏的“私心”:他将距今6000年、各区域文化独立发展的时期,称为“满天星斗”的时代;将公元前1800年前后,二里头都邑和文化崛起后,一个中心伴随其他区域性文化多元共存的时期,称为“月朗星稀”的时代。这种独具诗意的称谓,让孩子们为画面惊叹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一场美学启蒙:理性与浪漫、科学与想象,本就可以共生共荣。

许宏在埃及

结语:

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找确定的根

许宏曾说:“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未来。”

在技术狂飙的今天,这句话有了更深意味:当AI重构生存规则时,唯有知晓“人类从何而来”,才能回答“将向何处去”。

《给孩子的考古》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书,而是一把钥匙:

- 对家长,它提供亲子共读的契机,让历史成为家庭对话的“第三空间”;

- 对孩子,它播下思辨的种子,教会他们用考古学家的眼光审视世界;

- 对所有人,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文明长河中每个“此刻”的坐标。

四十年前那个错失中文系的少年或许不会想到,他最终用考古学写出了更宏大的史诗——关于文明的重生,关于思维的觉醒,关于在快餐时代如何做一个“有根的人”

而这,正是他用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动人的答案。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他拿着洛阳铲“翻译”了20年二里头,为我们展现“最早的中国”;著有《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先秦城邑考古》《城的中国史》等。

全网粉丝超百万的“考古翻译官”。经由许老师的分享,考古不再是“冷门”专业,而是各类生动有趣的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人类文明的全新视野。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