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9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艾滋病患者年增130万,公共场所感染?"这则消息最近在朋友圈疯传,让不少人心惊胆战。作为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我必须澄清:艾滋病并非像感冒一样轻易传播,但它确实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2024年度报告,2023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毒感染者约130万,累计感染人数已突破3900万。这个数字令人心痛,而更心痛的是,很多感染者是因信息不对称而"无辜中招"。
艾滋病,医学上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该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患者逐渐丧失抵抗力,最终因各种感染或肿瘤而死亡。尽管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目前仍无法彻底治愈。
"无辜中招",这到底是为何?其实,艾滋病毒传播途径非常明确: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性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占全球感染总数的85%以上。
很多人害怕在公共场所感染艾滋病,甚至出现"艾滋病毒恐惧症"。事实上,日常社交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同乘交通工具等,绝对不会传播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不稳定,离开人体后很快就会失去活性。病毒需要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才能造成感染,而完整的皮肤是防止病毒入侵的天然屏障。那么,我们在公共场所应该注意什么?请记住"4不碰"原则:
第一不碰:不碰不洁针具。共用注射器、针头等是艾滋病毒传播的高危途径。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静脉注射毒品人群HIV感染率约为6.3%,远高于普通人群。
第二不碰:不碰他人血液。在公共场所若遇到流血事件,应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血液,尤其是当自己皮肤有破损时。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的案例虽然少见,但确实存在。
第三不碰:不碰不明来源的血液制品。正规医疗机构的输血早已建立严格筛查制度,安全有保障。非法献血、输血则风险极大。中国自2018年起实施核酸检测,输血安全性大幅提升。
第四不碰:不碰不安全性行为。无保护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高达75%的新发感染与此相关。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将感染风险降低约90%。
有些无辜感染者是因医源性传播。例如,2018年江西一家医院因消毒不规范导致5人感染艾滋病毒。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拒绝无证行医和"黑诊所",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谈到艾滋病,不少人会有疑问:蚊虫叮咬会传播吗?答案是否定的。蚊子吸血时并不注入前一个宿主的血液,而且艾滋病毒无法在蚊子体内存活和繁殖。这已被大量研究证实。
接触艾滋病患者用过的物品会感染吗?通常不会。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即使在血液中也只能存活数小时。而且,感染需要足够数量的活病毒进入血液循环,日常接触达不到这个条件。
如果担心自己可能感染,应该怎么办?窗口期是关键概念。窗口期是指感染后到检测呈阳性的时间间隔。目前最先进的第四代抗体检测可将窗口期缩短至2-3周,HIV核酸检测则可缩短至7-10天。
早发现、早治疗是应对艾滋病的关键。现代抗病毒治疗能使患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不仅大大延长寿命,还能阻断传播。据研究,有效治疗后的患者几乎不具有传染性。
在预防方面,除了"4不碰"原则,还应了解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药物。高危人群定期服用PrEP可降低90%以上感染风险;意外暴露后72小时内服用PEP则可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中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艾滋病以来,已建立起完善的防控体系。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覆盖所有确诊患者,检测渠道也日益多元化。然而,社会歧视仍是阻碍防控的一大障碍。
艾滋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歧视。了解正确知识,理性看待艾滋病,既能有效自我保护,又能营造友善包容的社会环境,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记住,艾滋病是一种疾病,而不是道德缺陷。在公共场合保持"4不碰"原则,做好自我防护;在人际交往中摒弃偏见,以科学和人道主义态度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迎接没有艾滋病的明天。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展[R].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12-15.
②.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全球艾滋病防治报告[R].日内瓦: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24:23-28.
③.王福生,李太生.艾滋病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8):1127-1135.DOI:10.3760/cma.j.cn112338-20230315-00156.
来源:花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