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大地,文脉绵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山东考察,从沂蒙山区的红色热土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再到胶东半岛的碧海蓝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山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近年来,山东以文化“两创”厚植发展底蕴,以改革创新激发动能,以乡村振兴书写共富答卷,一幅
齐鲁大地,文脉绵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山东考察,从沂蒙山区的红色热土到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再到胶东半岛的碧海蓝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山东文化高质量发展擘画蓝图。近年来,山东以文化“两创”厚植发展底蕴,以改革创新激发动能,以乡村振兴书写共富答卷,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创新传播方式,儒风新韵铸就文化自信丰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方向。近年来,曲阜不断激活儒家文化“源头活水”,聚焦文化“两创”深刻内涵,进一步激发文化新质生产力。
清晨8点,万仞宫墙前编钟鸣响,武士仪仗踏着乐律鱼贯而出,全球游客在晨钟暮鼓仪式中触摸活态文明。“这是中国古代的‘上班打卡’制度,十二时辰对应着天人合一的智慧。”一名国外游客在AI导游“孔小丘”的讲解中惊叹。近年来,曲阜“三孔”景区以科技赋能打造“一部手机游三孔”体系,数字门票、AR导览、智慧Vlog等一系列创新应用,让古建筑群跃动数字脉搏。仅2024年,“三孔”就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背《论语》免费入园活动吸引6.73万人参与,文物资源正转化为润泽人心的文化甘泉。
夜幕降临,万仞宫墙变身光影幕布,3D技术再现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印记;孔府皮影戏开发《贪壁传说》等40余种文创;非遗拓片体验让千年碑刻走进研学课堂;尼山圣境“天下归仁”灯光秀将《大学》名句投射于湖光山色……在“传统IP+现代科技”的创新范式赋能之下,立体化展示古今文化的对话。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今年5月举办的“国际中文日”活动上,来自埃及的留学生安琪在篆刻导学崔峰的指导下,历经三次补刀修正,最终完成一方略显稚拙的印章。在孔子研究院体验基地,篆刻刀划过青田石的簌簌声里,藏着文明互鉴的密码。
一直以来,孔子研究院致力于让世界了解儒学,使儒学走向国际,持续推进“孔子研究院翻译中国”项目,编著出版《经典儒学核心概念》《安乐哲比较儒学哲学关键词》……《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被译成16种文字远赴海外,为促进儒学跨文化交流、对外讲述儒学提供了跨文化阐释哲学术语工具书。
如今,在山东曲阜,尼山论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探讨中架设文明桥梁,孔子文化节正吸引百万海内外人士共祭先师,中韩儒学对话会探讨“孝道”的当代转化......儒家文化正以创新姿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当数字技术唤醒沉睡的文物,当学术研究转化为社会治理智慧,当古老礼仪架起国际友谊桥梁,齐鲁大地之上,传统文化“两创”搭建起联通古今、文明互鉴的桥梁。
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热土绘就“两创”样板
临沭县朱村以红色基因闻名。作为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战斗发生地和“枪声就是命令”诞生地,朱村留下了钢八连抗击日寇、沂蒙人民踊跃支前等感人至深的故事。近年来,朱村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做好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文章。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2013年11月,总书记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考察时的嘱托,点燃了这片红色沃土的振兴激情。十二年蝶变,昔日的“支前模范村”成为共同富裕的齐鲁标杆。
如何让红色基因在新时期重新焕发生命力?在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济钦看来,朱村之兴,始于红色基因的创造性转化。朱村依托“钢八连”抗战史实,结合明清古建筑特色,对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朱村抗战旧址房屋、临沭县人民政府旧址进行修缮,打造“一街一巷一园七户”古村落,重现原生态传统民居,逐步从红色基底的农业村向“红色研学+滨水休闲+田园采摘”的乡村微度假旅游地转变。
在朱村,抗日战斗纪念馆、钢八连纪念馆、临沭人民支前馆及革命烈士陵园、朱村村史馆、朱村档案馆,共同构成了朱村的红色图景。如今,朱村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我们要守好红色文化根脉,讲好朱村故事,激发薪火相传的红色动能。”王济钦说。
红色基因在朱村焕发新活力,文化“两创”激发朱村经济新动能。朱村通过产业融合,让土地生金。朱村整合村庄周边河道、荒滩、荒地,规划建设朱村现代农业示范园;通过整合暖性旱稻、岌山无抗蛋、明日叶茶饮、朱村糕点、柳编摆件等各村优质特色产品,创立“好日子”系列农产品品牌,打造电商直播间,对特色产品进行集中展销,带动了村民增收,片区年产值由30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
如今的朱村,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发展合力,走出了一条“红绿结合、文旅融合、片区联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谱写着新时代的朱村故事。
讲好山东故事,历史警钟鸣响爱国主义奋进强音
在威海刘公岛的甲午战争陈列馆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边观看文物,一边缅怀历史。“落后就要挨打”成为每一位游客内心深刻的感悟。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威海刘公岛考察时强调,要警钟长鸣,铭记历史教训,13亿多中国人要发愤图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新黄河记者了解到,2018年以来,威海市对刘公岛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进行再审视、再研究、再思考,明确了建设和守护“中华民族警醒之岛”的根本定位——打造中华民族警醒之岛,为中华民族永铸忧患意识。
“警钟长鸣发愤图强”,威海市牢记嘱托,以刘公岛为龙头,盘活红色资源,打造旅游红色文化IP,筑强文化“两创”阵地。近年来,威海市统筹甲午国殇、红色胶东等教育资源,打造了全国首个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主题的教育培训基地。先后对刘公岛上的58处文物建筑实施严格保护,累计修复开放面积10万多平方米,形成“十馆三园四炮台”的格局。“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历史事件的精准性、历史故事的生动性、历史智慧的时代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讲解的感染力,仅各展馆的解说大纲就有30多万字。”山东威海干部学院刘公岛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李翠翠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都是为了让沉寂的历史复活,让冰冷的文物发声。
此外,威海市还挖掘历史故事,将静态资源转化为鲜活教材,组建“千里海疆宣讲团”,整合百名红色讲解员、文艺骨干和行业模范,推出《甲午警世钟》《乳娘:战火中的爱与守护》等13部精品宣讲作品。截至目前,千里海疆宣讲团已累计赴多地开展宣讲活动70余场次,受众超20万人次。如今,威海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高地。
从曲阜的文化自信到朱村的共富经验再到威海市的改革实践……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山东正以文化“两创”塑形铸魂,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征途上,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记者:刘海奎 编辑:刘丹 校对:汤琪
来源:热点情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