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度还在赢、赢、赢,却没想打脸、拆台的竟是远在千里的所谓盟友。5月17日《纽约时报》一篇报道让印度媒体集体破防——原来在印巴冲突中,那些刷屏的“核基地被炸”“海军瘫痪卡拉奇”等劲爆新闻,全都是假的!从航母躲在800公里外发射导弹,到把巴基斯坦以前的战损照片当自
印度还在赢、赢、赢,却没想打脸、拆台的竟是远在千里的所谓盟友。5月17日《纽约时报》一篇报道让印度媒体集体破防——原来在印巴冲突中,那些刷屏的“核基地被炸”“海军瘫痪卡拉奇”等劲爆新闻,全都是假的!从航母躲在800公里外发射导弹,到把巴基斯坦以前的战损照片当自家战果,印度媒体硬是把现代战争演成了魔幻连续剧。我有时都怀疑,《纽约时报》进行“打假”时,会不会惊叹:这家伙怎么比我们都能编故事!然而,现实是,在这场“赢学”狂欢背后,藏着南亚大国难以言说的集体焦虑。
印度媒体这次的操作堪称“奥斯卡级演技”:ZEE电视台把加沙冲突的爆炸烟尘P成卡拉奇港,新闻18频道用摩托车发动机冒充幻影战机残骸,连印度海军都忍不住澄清:“袭击卡拉奇港只是个计划。”最绝的是某主流媒体宣称“摧毁巴方红旗-9防空系统”,结果配图竟是瑞士产高射机枪。有网友都忍不住嘲讽:“建议印度记者组团报考影视特效专业!”别以为这只是媒体自嗨,当莫迪政府宣布全国放假10天庆祝“胜利”时,街头小贩都挂上了“阵风击落F-16”的横幅。社交媒体上“印度空军无敌”的话题阅读量破亿,而质疑声音则被大规模封禁。这种全民参与的“幻觉式胜利”,堪比皇帝新衣现场版:皇帝假装身穿华服游行,大臣疯狂鼓掌,百姓却选择性失明。
当然,《纽约时报》的批评看似犀利,实则揭了两大尴尬:一是印度用信息战掩盖军事失利,二是美印友谊塑料般脆弱。当印度媒体造假被戳穿后,美国媒体反手就给莫迪戴上“侵蚀新闻自由”的帽子,仿佛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渲染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这种双标操作,连印度网友都看不下去:“美国在阿富汗造了十几年假新闻,怎么不见你们这么激动?”但抛开国际政治八卦,印度媒体堕落更值得警惕。一家印度独立调查机构因为揭露假新闻,竟被同行告上法庭;记者收到死亡威胁;电视台主播为假新闻道歉,转头就被民族主义网暴。这生态简直像是现代版“文字狱”:谁揭露真相谁有罪,媒体沦为权力的扩音器。
这场闹剧揭示的深层问题,是印度在“大国叙事”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裂痕。从1962年对华战争到2019年空袭巴控克什米尔,印度一直都在试图用舆论弥补实力。如今军工体系依赖进口,主力战机是俄制苏-30和法式阵风,却硬要包装成“自主国防典范”。难怪有网友调侃:“印度造导弹不如造宝莱坞特效——至少观众知道那是假的。”可现实不会陪你演戏,真正的强国不需要谎言包装胜利。当巴基斯坦用中国歼-10C击落印度战机、用卫星数据精准锁定目标时,任何“精神胜利法”都挡不住技术代差。与其花纳税人的钱编故事,不如老老实实升级装备、改善民生。毕竟在这个卫星都能直播战争的时代,假新闻迟早会被科技戳穿,而发展的脚步,永远不会停。
来源:俞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