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难遇奇观?湖北男子偶遇数百条大鲶鱼在草上翻滚,单只20斤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10:30 2

摘要:2025年5月15日,IP地址为湖北的男子路过巡司河的时候,意外看到了河道里奇怪的一幕,他将视频拍摄下来发布到网络上。虽然才1000多的点赞,但却有800多条评论,可见内容很有讨论度。

信息来源于@夏天的淡蓝,FishBase,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鉴,水产学报。

2025年5月15日,IP地址为湖北的男子路过巡司河的时候,意外看到了河道里奇怪的一幕,他将视频拍摄下来发布到网络上。虽然才1000多的点赞,但却有800多条评论,可见内容很有讨论度。

视频的配文说得很清楚了:“百年难遇的奇观,在巡司河看到二三十斤的鲶鱼集体在草上翻滚。”

视频中可以看到博主是站在不远处的台阶向下拍摄的,他的手机像素一般也可能是平台压缩了画质,总之当他拉近了镜头后,视频是比较模糊的。但是还是能很清楚的看到博主想要表达的画面。

这个河道里满满当当长了草,粗略一看有铜钱草、水芙蓉和宽叶草,都是很常见的喜水植物。它们的茎和根系就浸泡在水中,而此时有数量众多的鱼在水草上面不停地翻滚扑腾,博主的镜头随便扫一处就都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这些鱼显然不是被植物困在此处,可能是在觅食或者是繁殖期的群聚。

确实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比较少见的场景了,但也没有那么厉害吧?怎么这个视频会有这么高的讨论度呢?点赞不过1000多,评论区有800多!主要是评论区的意见产生了不小的分歧

首先是对这条鱼的身份产生了争议,被牵扯进来的主要是两种鱼:黑鱼和埃及塘鲺。巧合的是刚好正反方都有网友是通过背鳍来鉴定的,但他们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论。我觉得跟视频画质模糊和这些鱼都没怎么露出来有关系。

我个人还是觉得这大概率是埃及塘鲺。虽然视频模糊,但我一帧一帧看,还是找到了很多明显的识别特征的。首先就体色而言,视频中的鱼基本上通体都是灰黑或棕褐色的,没什么明显的斑纹,而黑鱼的体侧是有很明显的2-3列纵向排列的黑色马鞍状斑块的,而且尾部还有显著黑纹。

然后是从鱼鳍辨认,黑鱼的背鳍、臀鳍均长且延伸至尾基,尾鳍是圆形的;而埃及塘鲺的背鳍向后延伸至尾柄前部,臀鳍很修长,从肛门后方延伸至尾鳍基部,并与尾鳍部分相连,形成连续的边缘,视频中鱼的鱼鳍特征显然更符合埃及塘鲺。

其他的特征确实看不清,包括头的形状和是否存在触须结构。但从现有的信息还是能确定它们就是埃及塘鲺。

其实压根不需要我在这里逼逼叨叨半天,当地的网友用事实和图片证明了这些鱼就是埃及塘鲺了。有个网友直接说不用争了,这东西他很熟,已经从巡司河里搞到好多条了!另一个网友也说巡司河里确实很多埃及塘鲺,他抓了几条都是十几斤的级别,不过他不敢吃,全部放了。

还有网友还晒出了他在巡司河的收获,正是一条体型很大的埃及塘鲺。

似乎嫌弃埃及塘鲺的人非常多,有网友说去湛江的时候,路边的污水沟到处都是这种鱼,当地人都不吃的。某网友的言辞更是激烈,他表示这鱼“狗都不吃”。这句话很有争议性,所以我就偷去标题用了。

为什么网上的人们总是非常嫌弃埃及塘鲺呢?

网上对埃及塘鲺的嫌弃,主要大家知道它们的适应能力超级强,即使是污水沟、臭水塘等恶劣环境都能存活,而且它们的食欲也过度旺盛,连腐肉和粪便都能吃得消,于是就留下了这种鱼超级脏的印象。这些印象被很多营销号不断传播,夸大其“垃圾鱼”标签,于是进一步加剧了大家对埃及塘鲺的心理排斥。

一些生活在很脏的水体的埃及塘鲺肯定是最好别吃的,不过人工养殖的环境其实很可控,食用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除了人们对它们的刻板印象,还因为它们本身味道不及本土鲶鱼,据说土腥味比较重,这点我是没感觉来,口味很私人的。而且埃及塘鲺还是外来物种,其入侵属性引发的生态隐忧也被投射到食用体验上。

生活在巡司河里的埃及塘鲺很受嫌弃的原因是:很多评论区的当地网友都表示巡司河非常非常脏,说是这里的河水也就比厕所干净一点;有网友说这里钓的鱼都只是钓着玩玩,没人敢吃。甚至博主亲自出来说这条河是“臭水河”。

我去查了一下,巡司河是武昌地区重要的城市内河,全长约14公里,过去因沿线人口密集、管网设施滞后,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加上部分工业废水偷排,导致河水黑臭、垃圾淤积,一度被列为“劣V类水质”。尤其是下游段,1比如南湖连通渠附近,因流动性差、淤泥堆积,成为污染重灾区,当地居民确实很嫌弃。

不过据说现在有在治理了,而且有些成效,不过好像雨季溢流、支流排污等问题还是存在。我不是当地人就不瞎说了。

还有网友好奇埃及塘鲺怎么能在那边生活呢?能不能过冬?

确实很多报道都会说埃及塘鲺没办法在北方过冬。埃及塘鲺的适宜水温为10-30℃,在寒冷的北方地区肯定是过不冬的。但是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温通常不低于0℃,虽然水温可能降至10℃以下,已经很接近埃及塘鲺的生存临界温度了,但是埃及塘鲺聚集在深水位置或者茂密的植被附近等温度稍高的位置,就能勉强撑着过冬。

主要是它们食性杂、繁殖力强,除非是完全遭不住的温度,非常总能硬撑下去。

这也是它们作为外来物种的可怕之处。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