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重新被架构在刑侦情节,尺度的释放,人性的探讨,社会的关注,宽泛的涵盖和细致入微结合。
最近一部刑侦剧频繁上热搜。
还以为是迷雾剧场出了新作,点开一看,是TVB上了一部上新。
五月的港剧来势汹涌,专攻刑侦领域,创新不止一点。
《刑侦12》新颖的设定,别样的亮点,仅用几集就带话题上热搜。
看了已播的剧集,确实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新奇的吸引点正在于“新七宗罪”的核心犯罪手法。
“新”重新被架构在刑侦情节,尺度的释放,人性的探讨,社会的关注,宽泛的涵盖和细致入微结合。
深入各个环节犯案过程,揭露平静波澜下的疯批。
人畜无害表面深藏看不够邪恶怪念。
失踪少女突然出现,晕倒在大街上,身上布满受虐待的痕迹,虚弱的身躯浸泥泞。
种种迹象表明人是逃出来的,失踪期间遭受虐待。
警方正在调查此案件,受害人精神受到刺激,未能立即提供有用线索。
根据衣物留下的泥土痕迹进行分析,警方排除圈出来的可能地方,圈出最具备囚禁少女的地方。
探员刑凯与警司一同进入可疑地点,发现嫌疑犯扣押少女的藏身之地,里面关押一群少女。
少女被长期虐待,不见光、没饭吃和毒打等,全员精神受到极大打击。
刑凯赶到之时,看到诡异的画面,一群人惊慌失措,恐惧却又渴望得到关注。
精神失常少女们的旁边有一个铁笼,笼子里有一个浸出血的箱子,正是之前关押在里面的男人的血。
男人死了,因为放走凶手囚禁的“最爱”的女人,他为此遭受残忍分尸。
开局上尺度,一个失踪案背后的变态囚禁杀人狂正是七宗罪案件之一。
富三代从小活在殴打生活里,而他的父亲眼睁睁看他遭受毒打,冷眼旁观一切。
没有爱,只有恨的生活,少年的世界失去一个人该有的自尊和正常的生活。
长期的打压日渐摧毁一个活生生的人最基本的理智,人性在疯狂的打压下扭曲。
身为受害者的他渴望成为一个能手握权力的人,渴望主宰他人命运的控制快感,正如对他施暴的亲人,毫无心慈手软可言,就像在打一个仇家,下狠手,没有一点亲情可言。
这些日渐积累的肉体伤痕和心理创伤逐步将少年拉入深渊,变成同类人。
他开始学习模仿对他实施暴力的人的手法,让弱者成为脚边匍匐哀求,乖巧听话,逃不开他的手掌心。
当他在阴暗角落里带来少女们所需要的食物,她们就会乖乖听话,虔诚恳求 只为获得那一点可怜的施舍。
欺凌弱者成了施暴者寻求快感的途径,通过虐待他人满足从小到大得不到尊重和爱的缺失,病态地以无人道的方式填补心底深处变质的人性。
阴暗的犯罪心理促使一个少年走上歪路,也因此被人一刀灭口。
原生家庭成了导致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与此同时也揭露资本富商表面上的正人君子,私底下“虎毒不食子”的恐怖真容。
在这场囚禁中,受害者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陷入真情错觉。
每个人身上都有淡淡的疯感,里前因后果连起来,一阵头皮发麻。
另一个与原生家庭有关案件是小时候虐待造成的心理阴影。
丁洛风和丁少芸姐弟两人从小被母亲虐待,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一直到长大成人,记忆深处的伤害没有随时间流逝,反而渐渐在心头浇火。
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年纪,丁少芸开始反击。
她在这些年间积攒一堆滋生怨恨的邪恶念头,一直放不下的仇恨,驱使她必须了结心中的疙瘩。
母亲被关进精神病院还不行,她还制造一场大火,陷入疯狂报复输出。
大火蔓延整个医院,母亲摔倒在地,楼下的她却在淡定看着眼前的一切,心情大好说起以前他们差点被火烧死的过往。
“恶”在循环,上一代的恶毁掉下一代幸福美满的人生,亲手把他们带上恶魔的道路。
强势的掌控欲深深伤害下一代,也为“恶”反噬埋下重雷。
黑吃黑。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径已经为他们的未来埋下伏笔。
怎么样对待最亲的人,什么样的报复就随之来临,剧中坏人的落幕都恰好遵循“恶有恶报”的结局。
傅一鸣以为逃脱警方的视野,殊不知死亡在前面等待。
黑衣人不是来救人,是来送他最后一程。
丁少芸还记得当年事情,她所做一切就是让母亲尝尝他们小时候的疼痛。
这部剧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格分裂。
多种人格出现,戏剧化效果拉满,悬疑氛围也更具猜测性。
好像每个人都有点“病”,犯了病误入歧途,犯下罪果。
就连正义使者也“病”了。
刑凯是追寻正义探员,一路追击案件背后真相,解救受害人,抓捕凶犯是他的职责。
一次醉酒,刑凯发现自己正在陷入循环。
一扇门重复多次打开,一样的情形看起来不是简单的失忆断片,而是他真的走了很多次。
监控和第三认证证实他所猜想的存在副人格。
相似的画和‘想我吗’的字眼,无声昭示副人格可能是一个与他坚守之正义相反的人格。
谁是嫌疑人的悬念毫无头绪,每个人似乎都有作案嫌疑。
刑凯被质疑为七宗罪罪魁祸首,凶手欲以此将罪责归结于他。
尚未对第二重人格有清晰认知之时,刑凯怀疑副人格是一个危险人格,疑似挑衅的字画,透着诡异的气息。
但,在某场案件中,第二重人格出现,一起协助办案。
犯人在法庭假装患有人格解离症,故意作出小动作误导法官判决,妄图通过症状导致杀人逃避法律制裁。
刑凯的第二重人格跳出来,指出患有人格解离症的人不是幻听,捅破犯人的狡猾心思。
而在破案和人格发现的过程中,刑凯的人格有几重成为一个关键谜底,可能存在的第三重人格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已经能感知最危险的人格是第三种人格。
人格和内鬼,自己人和凶手,解离症让刑凯的动机被越来越多人质疑。
但他坚信一直是主人格指引办案,从没杀过人。
无端的猜测不能将质疑化作证据,这场悬念风波仍是一个谜。
人格与刑侦案件,这个设定增添发散思维广度,极具带感爽点,推动情节在快节奏中层层递进。
复杂的疑难悬念在精神分裂的设置中变得扑朔迷离,充满探究代入感。
精神症状设定若是用在反派角色身上,可追寻的疑问大概就是到底是哪种人格杀了人。
但是当用在正派身上,刺激点全然不同,刑凯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凶手的疑点自从第二个人格出现,成为剧中一大悬念。
正派主角的角色身份是否有反转?
想必这正是最后高潮的核心重点内容。
港剧的尺度一如既往放大胆,议题赤裸深入。
血腥场面直接给出,如临其境现场感拉满。
囚禁少女蓬头垢面出现,疯狂求取食物。
陈以达身上被多刀插入,鲜血淋漓。
傅一鸣的尸体被锁在箱子里。
刘亚威的尸体上被咬破,胃里有蚂蚁,器官烂掉。
惊悚场面叠加,给视觉带来巨大冲击,延伸感官体验寻求的真相,也引起深恶痛绝的共鸣。
开场几集连续下线多人,每个人死法不同,但都上尺度。
比起尘封多年的连环杀人悬案固定的套路多年未解,一直在追凶路上寻找线索的熟悉感,现在的快节奏多单元案件的快感更具有吸引力。
一个案件一结束,新的案件被推上来,各异的案件内幕在规定的时间完结,既不刻意注水拉长,也没过分煽情补充情节丰富。
人物关系复杂,包括各阶层的关系网,构成社会上的关系纽带。
基于某种方式存在的关系造成矛盾冲突引发凶杀案,极端的犯罪是剖开社会肌理,展开社会层面的多重话题探讨。
凶手犯罪,既看到邪恶造成的社会危害,也看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法治社会,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就走上了犯罪道路,杜绝浇灌邪念的压迫环境,培养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根源上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剧中不少新亮点,把控的节奏,港风刑侦的经典味道纯正,加入的新视角和解离症的设置,把握当下观众追求的无尿点。
但总的来说,口碑存在分化,部分观众认为一般。
同期热播的《执法者们》由港圈三大男神坐镇,演员的吸引力吸引观众追剧。
同样是刑侦剧,两部剧的相似点削弱独特带来的惊喜度。
比如,一场爆炸,一起工作多年的同事全都死了,主角却堪堪躲过。
因此他们背负使命,坚定必然让犯人受到制裁,给九泉之下的兄弟们安息的决心。
手
兄弟情义深厚,推动情节前进的套路情节被指乱套用,影响好感。
当然除去争议部分,高能的较量围绕七宗罪呈现的故事足够亮眼。
来源:笑容背后地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