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的孩子有可能会在年老时给予的只能是遥远的陪伴,因为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留学海外、定居其他城市,他们给父母带来荣耀,却也意味着更少的团聚。有老人苦笑:“别人羡慕我儿子在硅谷,可自己连生病时能递杯热水的人都没有。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会引起误会。
有人可能觉得说这话的人一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哪有人不希望自己孩子优秀的?世间父母哪个不盼着儿女成龙成凤?
但有了岁月的沉淀和社会的积累,就会渐渐明白有些事强求不得,倒不如顺应着来。
优秀的孩子有可能会在年老时给予的只能是遥远的陪伴,因为成绩优异的孩子可能留学海外、定居其他城市,他们给父母带来荣耀,却也意味着更少的团聚。有老人苦笑:“别人羡慕我儿子在硅谷,可自己连生病时能递杯热水的人都没有。
反而是留在身边的孩子,虽然做着普通的工作,但每到周末假日就能带着孙子孙女回家吃饭,父母生病时能及时送医,闲暇的时候能为父母做一顿饭。这种“平凡的幸福”“温暖的烟火气”,是许多高成就子女家庭难以获得的。
近期,围绕“要不要盼着孩子太优秀”的话题,近日,天津新闻广播(FM97.2,AM909)《老爸老妈》节目(每天下午15:00—16:00),与听众网友展开了深入讨论。
隔着山海的 “优秀”,不如送到手边的一碗热饭
一位已经八十多岁的林奶奶,她的儿子在外人眼中就是非常优秀的,自己在国外开公司,孙子们也都在国外生活。逢年过节也不能赶回来,二十多年来,儿子一家只在春节的时候,回来过两、三次。但邻居们还是会夸林奶奶有福气,孩子们都有出息,但老太太总是这样对待这样的夸赞,她说:“他们是他们,我是我,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这话听着让人感叹,因为老人只想能有亲情陪伴,但这样的缺失,时间久了,让她所有的骄傲也满满淡化了。
也有相反的例子。刘叔叔的儿子,读书时很普通,后来在自家小区门口开了间小超市。每天刘叔叔都会拎着保温饭盒给儿子去送饭,爷俩蹲在店门口边吃边聊天。刘叔叔生病的时候,他儿子雇了个人帮忙看店,天天推着轮椅陪老爷子晒太阳。这样的照顾和陪伴,总会让人觉得比那些隔着山海的视频问候更让人安心。
两种不同的养老境况,引发了《老爸老妈》节目听众和网友的热议
听众张阿姨在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中说:“自己的儿女从小就不用自己操心,现在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北京,不管是外地的还是外国的,都不能常常见面,逢年过节,有时候就通过视频里问候一下,特别是孙子孙女三年没见过了,挺想念的。不过想想他们过得挺好,自己也很安慰,就是有时候太寂寞了,有时候想如果孩子们不是那么优秀,也许就能陪在自己身边了。”
张阿姨今年81岁,想到孩子们在外面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日子过得安稳,自己也很知足,就是偶尔会想,如果孩子们没那么优秀,没飞得那么远,说不定现在还能陪她逛逛菜市场,围坐在饭桌前吃顿热乎饭。这份关于思念与成全的独白,或许说出了无数空巢老人的心声。
在《老爸老妈》节目听友群中,
听众朋友们也讨论个不停:
听友群二维码,欢迎扫码关注加入《老爸老妈》大家庭
养育的初心,就是为了金榜题名?
父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给孩子,把大部分的钱也花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之上,希望他们能有出息,未来能过上好的生活。这些初衷是好的,可是当手心里的宝贝一天天长大成才,最后飞离父母的手心,父母的腰板却不再挺拔了,两鬓生出了白发。
他们渐渐地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可是儿女们却不能在身边照顾他们,陪伴他们度过幸福的晚年。
牵挂总是在电话线中,期盼就是在一年的假期时,父母的日历上写满了归期,可是儿女离他们的生活却越来越远了。
时间安得两全法,孩子如果太优秀可能就会更多的忙于自己的事情,不过不是说这样的孩子不孝顺,而是很难兼顾事业和家中的老人。这也让我们去思考,或许我们都该学着放下那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执念,珍惜眼前平凡却珍贵的温暖,因为人生最难得的圆满,往往藏在日常的陪伴里。
网友@老来乐:我孙子学习成绩一般,儿子儿媳总着急上火。可这孩子特别孝顺,知道我爱吃糖炒栗子,每次放学路过都记得给我买点。周末还会和我去菜市场,一起挑菜砍价。我打心眼里觉得,这样的孩子就很好,不用非得成为别人眼中的‘佼佼者’。”
网友@温暖:我大儿子在深圳创业,忙得脚不沾地,偶尔视频也是匆匆几句。小女儿留在我身边,在超市工作,虽说收入不高,但每天都能陪我聊会天。逢年过节,大儿子寄回来的礼物再贵重,也比不上女儿亲手包的饺子香,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
网友@岁月静好:我儿子就曾经是我的骄傲,现在国外定居了,机票太贵,难得回来一次,但是我觉得他们过得好就可以了,年纪再大点和老伴可以去养老院。
网友@信念:以前总拿邻居家孩子和自家的比,嫌我家孩子没上进心。直到有次我突发高血压住院,他衣不解带地照顾了我半个月。看着他忙前忙后、累得眼睛都熬红了,我突然觉得,孩子平安健康、孝顺懂事,比什么都强,何必非要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优秀’呢?”
网友@林间漫步:我家闺女当年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来考了个普通公务员。刚开始我还埋怨她没出息,现在却庆幸她留在身边。每天早上,她会早起给我熬碗粥;傍晚陪我在公园散步,耐心听我讲过去的故事。这种平淡的日子,充满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是再多的功成名就都换不来的。
在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听众中,也有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带给我们感悟。
听众刘叔叔娓娓道来了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他的邻居。邻居的儿子是独生子,从小成绩优异,聪慧过人,后来定居英国,在海外成家立业。有一年母亲生病了,正赶上儿子参与了公司的重大项目,根本无法回来探望生病的老人,结果连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第二个故事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的女儿学习成绩一般,在一所职业大学毕业后,就在附近的一家超市工作,但为人热情,平时会帮老邻居们买菜买粮以及一些常备的家庭用品。对自己家的照顾更不用说了,下班后常常给老两口做饭,洗衣服,没事聊聊工作上的烦恼,日子虽然平淡,但也让父母觉得晚年踏实、幸福!
养老困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难题
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网友们对此也有着诸多感慨。不少网友表示,现在社会养老机构越来越多,设施和服务也在不断完善,可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却依旧难以消除。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些例子,无论是怎样的子女,老人在情感上都得不到满足。
有的网友还提到,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似乎总是难以平衡,一方面社会养老无法替代子女陪伴带来的那种亲情温暖。另一方面,家庭养老又受子女现实情况的诸多限制,导致很多老人陷入了养老的困局之中。
我们鼓励孩子去追求优秀,这本身并没有错,可在这个过程中,又该如何实现孝顺和陪伴的平衡?
社会学家表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当下,“空巢老人” 现象与子女 “优秀” 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社会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需求满足度与子女的物理距离呈正向关系。所谓 “优秀” 带来的成就感,本质上是社会价值的外化;而陪伴承载的亲情温度,却是生命本质的需求。这并非否定追求卓越的意义,而是提醒父母:在规划孩子人生时,需平衡“社会期待”与“家庭情感联结”,避免将“为你好”异化为 “为我面子”的情感绑架。
家庭关系中,“分离”与“依恋”本就是动态平衡的过程。优秀的孩子走向远方,某种意义上是完成了“个体社会化”的使命;留在身边的孩子,也可能在亲密关系中实现自我价值。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看见”——看见孩子的独特性,看见自己的情感需求,更要看见“优秀”标签下可能隐藏的情感缺失。真正健康的亲子关系,应是父母放下“必须如何”的执念,让孩子以自己的节奏成长,同时父母也能在子女的人生轨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
作为父母,总盼着孩子能过得好,曾经执着于“优秀”二字,却在岁月流转中慢慢懂得,孩子飞得再高再远,不如身边有份触手可及的温暖。所以不必强求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佼佼者,平安健康、常伴左右,或许便是人生最大的圆满!
对于要不要让子女更优秀,人们其实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您是哪一种父母呢?是否也曾要求自己的儿女一定要优秀?比如必须要考上大学、得比爸妈有出息?有没有替孩子去规划人生?
如果孩子如您所愿有着非凡的成就和人生,但就是不能陪伴身边,您会失落吗?远方的成就能不能温暖眼前的冷清?优秀的孩子和陪伴在身边贴心的孩子,如果只能选一个,您会如何选择?
老爸老妈,快把您的生活与故事告诉我们,可以在天津广播或天天电台道微信公众号回复“老爸老妈”加入群聊,或拨打热线电话23601111、23601111,反映您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我们都会认真倾听,与您交流。
记者 | 王淳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