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把一群狗关进笼子,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用电击折磨它们。
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把一群狗关进笼子,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用电击折磨它们。
反复几次后,即便笼门大开、电击停止,这些狗也不再尝试逃跑,而是直接瘫在地上哀嚎,因为这些狗狗习惯了无助。
这个实验就是非常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它揭示了一个真相:
人并非天生选择躺平,而是被太多的失败训练成了放弃挣扎而已。
连续求职被拒的人不再投简历,长期减肥失败的人彻底放弃运动,创业碰壁者认定自己注定平庸,这些行为的本质,不是懒惰,而是大脑在反复受挫后形成的条件反射。
今天的生活,因为各种压力和碰壁,许多人活成了实验中的狗。
当人反复经历失败,大脑会自动生成“我不行”的结论,这种结论一旦固化,就会像诅咒一样锁死所有可能性。
更可怕的是,这种无助感会被互联网社会无限放大,因为信息时代会让所有的信息被扁平化。
朋友圈里的年薪百万、短视频中的炫富、新闻里的天才少年,这些对比给很多人带来的感觉,就像一把钝刀子悄无声息地割裂普通人的自尊。
你天天加班,月薪8000,大学室友直播带货月入五万,越努力越觉得自己像个笑话。当努力就能成功被现实打脸之后,人们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们天生就比别人差?
人类大脑天生爱总结规律,俗称归因,但这项天赋在失败面前会变成很麻烦。
被裁员三次,大脑会告诉你:职场不适合你。失恋五次,大脑会暗示没人会爱你。考砸了几次,你会认为你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这种归因方式像一台自动编写程序的机器,把偶然的挫折编译成必然的宿命。
现代社会的压力结构更是火上浇油。35岁危机、房贷、教育内卷、AI替代焦虑,这些压力源硬生生把很多人推向了自我怀疑。
而长期高压会耗尽心理资源,让人本能地选择躺平来逃避痛苦。就好比一台过载的电脑,死机不是因为处理器不行,而是系统在强行自我保护。
打破困局的第一步,是用最小化的成功推翻大脑的固有模式。
如果你认为自己一事无成,那就从微小的行动开始:每天读一页书、每天一个俯卧撑、每天早起十分钟。
这些行动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慢慢撬开自我否定。
因为人的自信种子往往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
第二步是重构你的归因逻辑。
习得性无助者有个思维定式:把失败归因为“我不行”,把成功归因为“运气好”。要逆转这种模式,需要刻意练习“积极归因”。
一次项目失败,你可以告诉自己,客户需求不清晰,下次提前沟通,而不是我果然不适合干这行;
一次考试进步,不妨大声承认,这是我应得的。
因为习惯将失败归因于“可改变因素”的人,抗挫能力会指数级提升。
第三,是允许自己“战略性放弃”。
真正的抗击打能力,都懂得放弃的艺术,放弃不适合的目标、放弃消耗型关系、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总被教育要“干大事”,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人的自信来自日复一日做好的小事。
外卖小哥因准时送达每一单外卖被感谢,护士因耐心安抚患者收到锦旗,程序员因修复一个BUG让系统更流畅。
这些瞬间看似平凡,却是普通人对抗无助感的终极能量。
现实世界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不会因你的痛苦而停止运转,但世界的温柔在于,它永远给行动者留一扇门:
心理学家在发现习得性无助后,进一步提出了“习得性乐观”——无助和希望,都是可以训练的能力。
我们从来不是实验室里无助的狗狗,笼门也从未上锁。
人生不是实验,你我永远有选择。
来源:人初无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