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老同志,退休前是单位的总经理。他在单位改制前退休,属于市属管理的退休干部。
朋友公司的这位退休同事,退休后在家无事可干,竟然悄悄的开始写书。
写的还是单位改制前和改制后的企业史,内含此类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
这位老同志,退休前是单位的总经理。他在单位改制前退休,属于市属管理的退休干部。
他退休后,单位又陆续返聘了五年多,直到前年才正式退休。
谁能想得到,他竟然有这个毅力去写书、出书。
出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出书涉及很多步骤。
比如选题策划、资料收集、撰写、编辑、校对、联系出版社等。
据他自己说,光是选题策划就耗费了半个多月,待到敲定主题框架时,他几乎耗尽了原本的满腔热情。
不过,事在人为,即便当时写得精疲力竭,异常痛苦,但他硬生生的坚持住了。
虽然起步难,但他卯着劲闷头闭关三个多月,终于干成了。
他找人写了序,又自掏腰包找了出版社直接出书。
第一刊,就直接印制了5000本。
老板收到他邮寄过来的书时,还有点纳闷。
一看书名,再一看作者,才明白,原来这是退休老同志出书了,写得还是单位的事儿!
老板在例行的班子会议上特意提了此事:“退休的老蔡出书了,他给我邮寄了10本,大家分一分,都看一看,里面的内容写得很不错。”
老板说:“我们是他的原单位,写的又是我们单位的老历史,我们怎么也得有个姿态。”
副总说:“要么按照内部惯例,公司管理层自行买一批书,底下员工自愿原则,不强求。”
老板说:“我自掏腰包买500本,这些书到时候发给基层员工,都看一看,也当做内部企业文化来宣传。”
在场的都没意见,于是班子会议一致同意,散会后,这项任务很快就传达到了中层管理人员和底层员工。
底下的员工听说了,笑的意味不明:“怎么又来?我记得每年单位都会发几本书,看看作者都是一方大佬。”
有员工笑着说:“单位给你发本书,让你好好学习,还不好了?”
那位员工摇着头说:“以前发的书,我都不知道塞哪儿了。有次家里大扫除,才找出来原来放在地下室积灰!”
另外一位员工悄声说:“我觉得不错,单位直接采购,发给员工就挺好。”
还有员工无所谓地说:“领导说了,这叫职场态度。反正是老板掏钱,对我们不强制,所以跟我们其实也没多大关系。爱咋咋滴吧!”
底下的员工也只敢私底下说说,不敢摆到明面上讨论。
毕竟,买书和发书都是为了宣扬企业文化,这是好事。
有中层领导提议说:“老领导有这文采,其实可以去各大自媒体平台写。”
他看了一眼周边的同事,继续说:“网络上写作可自由多了,写得好得话还能收获几十万粉呢。总比在现实中来来去去就这么几百几千号人要强啊!”
有人马上接话:“再不行,写电子书也行啊。现在都是人手一部手机,走哪儿看哪儿,这肯定比实体书要强。”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实体书还是电子版,能坚持把思想传递下去就是成功。
纸质书可以承载岁月的分量,而数字媒介可以让经验传播的更远。两者互补都挺好。
我只是疑惑,为啥越是高层领导,越会动不动就写书?
这算不算是领导们的癖好?
来源:鸿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