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当代大写意绘画的领域中,吴悦石以其深厚的传统根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文化贡献,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艺术创作既植根于文人画的千年文脉,又通过个性化的笔墨语言与时代精神对话,展现出“承旧学、开新象”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当代大写意绘画的领域中,吴悦石以其深厚的传统根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文化贡献,成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的艺术创作既植根于文人画的千年文脉,又通过个性化的笔墨语言与时代精神对话,展现出“承旧学、开新象”的独特魅力。
吴悦石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传统经典的虔诚研习。少年时期师从齐白石的弟子王铸九与董寿平,浸润于明清文人画的笔墨体系,尤其深得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的神髓。他主张“学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大写意的简练与写意特质基础上,提炼出更具个性的造型语言。例如,其作品中的物象造型简概洗练,枝干线条苍辣奇崛,花鸟形态生趣盎然,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金石气”,又融入“浩然气”与“丈夫气”,形成刚健雄浑的视觉张力。在他创作的苍松翠柏、高山大川等系列绘画中,文人画的精神和技法得到充分施展,同时在传承前人艺术的技巧理论之外,他的个性化特质也得到充分彰显。他尤以梅花题材见长,巨幅梅枝如铁铸般遒劲,尺幅小品亦蕴含英迈之气,诗画交融的题款更显文人气韵,如“一树丹心带韵看”既是对梅格的礼赞,亦是其艺术人格的写照。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个人的豪情,能够联想到他在宣纸上“呼呼”生风的节奏和气质。
▲ 满园都是向阳花(国画) 137×69厘米 2014年 吴悦石 中国美术馆藏
吴悦石将笔墨视为中国画的生命依托,强调“骨法用笔”与“气韵生动”的辩证统一。他认为,线条的“沉、实、厚”与“酥、松、苍”质感,需通过书法锤炼方能获得,因而倡导“以书入画”,将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转化为绘画的节奏与势能。其山水画《溪山晴秀图》以中锋侧皴结合,虚实相生,既表现雨后山水的氤氲空灵,又以飞瀑、静舟的动静对比营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展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美学观。他亦突破工具限制,探索指画艺术,认为形式服务于格调,关键在于“以气运笔”通过内家拳法的养气之道,使作品气脉贯通、神采飞扬。
吴悦石的艺术成就与其“画外五绝”的深厚学养密不可分。他精书法、擅诗词、通音律、工鉴赏、习武艺,尤以意拳修炼数十年,将武学的“养气”融入书画创作,追求“身心交融”的艺术境界。这种跨领域的修养使其作品兼具“诗情”与“哲思”,如《草书心经》以书法诠释佛理,墨竹图则通过疏密聚散的布局传递文人风骨。他强调“画如其人”,认为笔墨的鲜活源于心性的澄明,反对狂怪江湖习气,主张在“浓淡、干湿、聚散、疏密”的辩证中锤炼人格与艺格。
作为艺术教育家,吴悦石以师徒相授的方式坚守传统文人画传承,主持中国国家画院工作室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研班等,培养了一批大写意绘画的中坚力量。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及多家博物馆收藏,并在全球举办数十次个展,推动了中国画的国际传播。2023年央视《大师列传》将其艺术生涯总结为“扎根传统,化古出新”,恰是对其毕生追求的精辟概括。
吴悦石的艺术实践,既是对文人画精神的现代诠释,亦是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有力证明。他以笔墨为舟楫,横渡古今,在传统与创新的激荡中,开辟出一条“以古为新”的艺术道路,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具启示性的范本。
2025年5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吴悦石:化古出新 开创当代写意之法》
来源:读史书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