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佛造像面容慈悲,千年铜色温润,莲座之上显度世之姿;唐卡施矿物颜料,诸佛妙相庄严,祥云曼陀罗交织,藏传美学跃然绢上;玉雕龙纹钺取美玉,合礼器之重与吉祥之意。
古董珍玩集萃
ALL-EMBRACING TREASURY
OF FINE ANTIQUES AND ARTWORKS
■ POLY XIAMEN
妙法庄严,花雨缤纷瑞气呈;烟云杳霭,心境清净如证菩提。
铜佛造像面容慈悲,千年铜色温润,莲座之上显度世之姿;唐卡施矿物颜料,诸佛妙相庄严,祥云曼陀罗交织,藏传美学跃然绢上;玉雕龙纹钺取美玉,合礼器之重与吉祥之意。
佛法梵音,绵延千载,本次保利厦门2025年春拍【万象——古董珍玩集萃】专场撷萃佛教艺术器物数件,以飨藏家。
HIGHLIGHT
专场拍品预览
lot 597
元/明初•铜嵌珍珠释迦说法像
尺寸:22cm.High
RMB: 600,000-800,000
此尊释迦牟尼造像用进口自西亚的鍮石(天然黄铜矿石)铸造,工艺精细,华贵而端庄,宫廷气息难掩,令人过目难忘。释尊螺发高肉髻,顶严宝珠扁圆,双耳颀长垂肩,面庞丰腴圆润,眉间白毫,弯眉细长,与挺拔的鼻梁连为一线,双目含苞下视,似在俯瞰芸芸众生,双唇紧闭,嘴角微抿,庄严肃穆。肩胸宽厚,躯体浑实,着坦右式高浮雕广袖袈裟,上嵌珍珠(部分后补)内着高束腰僧裙,采取写实手法表现,以连珠纹表现出衣着纹理,所铸造的花卉纹立体感极佳,并以珍珠点缀花蕊,生动表现出丝织物本有的质感同时,亦见华丽气息。
结跏跌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左手脐前施禅定印,右手置胸前食指中指伸直,其余三指向掌心弯曲并拢,此手印多见于早期释迦牟尼形象,有专家称之为较为特殊的说法印。莲花座造型规范,上下边缘各饰一周的连珠纹;莲瓣三层,瓣尖翘起,最上层莲瓣饰以卷草纹,饱满而富具生命力,立体感极佳,时代特征鲜明。整体造型端庄,健壮,开脸庄严大气,气韵生动,比例匀称,工艺精细,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局部做工,都生动自然,既符合历史规制,也具有时代气韵,体现了元大都宫廷造像鲜明的风格和工艺特点。
元代大都风格宫廷造像以其稀缺性、受到尼泊尔、西藏影响的特殊文化特征,以及与其后明代永乐宣德风格造像的传承关系,近年来逐渐受到学者、藏家的重视。本尊的开脸、肢体,以及璎珞、臂钏的装饰模式,皆反映元大都宫廷造像的特点,不论从艺术性抑历史性来说,价值不言而喻。此尊释迦牟尼说法像,呈现的是“释迦八相”之说法相。说法相也称初转法轮相,是表现释迦牟尼35岁时正式传教的形象。
佛传故事中称,最初侍从他逾城出家的五位长老闻其初转法轮后,便投入佛门,是为“五比丘”。此后,佛陀有了自己的僧团组织,使得佛、法、僧俱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组织。
“释尊感于众生迷失本觉,沉沦苦海,故于成道后,先至鹿野苑,转四谛,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后更以其大悲、大智、大愿、大行,游历四方,化导群伦,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回归本觉、离苦得乐。终其一生,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所度有情,其数无量。”
lot 593
明晚期•铜鎏金弥勒菩萨立像
尺寸:105cm.High
RMB: 400,000-600,000
备注:北京匡时,2007年12月3日,Lot.1772
出版:《菩提妙相》2001年,辽宁人民出版社,P180
弥勒菩萨(梵文Maitreya),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在佛教世界中,他兼有菩萨和佛陀的双重身份。按照佛经记载,悠居于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常为天众说法,兜率天宫因而又有弥勒净土之称。而后与释迦牟尼佛一样,历经降生、出家、成道、说法等历程,最后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继释迦牟尼佛化度无量无边众生。
其造像特征鲜明:双手施说法印持龙华树花茎,枝蔓自肩头垂落,异域风情的龙华叶纹成为辨识其身份的核心标识。此尊头戴宝冠,面庞圆腴,白毫圆凸,弯眉与鼻胫相连,相容和煦。肩胸宽厚,肢体圆浑,袒上躯,披帛带,胸前饰有华美的璎珞。腰束绸裙,其上錾刻宝相花纹饰。身体略呈三折枝式,右手当胸结三宝印,双手各捻乌巴拉花茎沿臂腕绕至肩头绽放,右置法轮,左奉军持。身着天衣绸裙,肩搭披帛,双足并立于须弥座上。冠饰、璎珞及裙带等部位镶嵌松石、珊瑚。此像采用捶揲与薄铸相结合的制作工艺,分体铆接而成,应是内蒙古地区锻造。造像整体鎏金色泽光亮,铸胎厚重,精美华丽,工艺纯熟,线条流畅,当为同一类作品,颇为珍罕。
lot 595
清乾隆•宫廷铜错金银无量寿佛
尺寸:20.5cm.High
RMB: 250,000-350,000
无量寿为阿弥陀的梵语意译,因此,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阿弥陀佛有两种装扮,佛装时称为“阿弥陀佛”,菩萨装时称为“无量寿佛”或“长寿佛”。藏传佛教寺庙中的“长寿三尊”即为长寿佛、白度母和尊胜佛母的组合,象征福寿吉祥。无量寿佛的面部表情特征一般看上去显得静穆高洁,双手结禅定印托一宝瓶,跏趺端坐。此尊造像为清代仿东印度帕拉风格的作品,像身在经历长期氧化之后呈现出暗色的皮壳,这是清乾隆仿古造像的一大特点。
佛像头戴花冠,束发高髻,耳上扇形冠结横出,耳际处宝缯自然上扬。面容寂静,身材匀称,两肩帔帛自然拂于体侧。上身袒露,佩饰耳、珠宝项链、长链、手镯、臂钏和脚镯。下身着裙,裙上装饰错金、错银等花卉纹饰,具有明显的清代制作工艺特点,多见于西藏雪堆白风格造像。单层莲座上沿饰连珠纹一周,座面铺有卷草纹坐垫。下承多角叠涩式台座,中间雕有金刚杵、凤鸟和双狮,为帕拉地区是十世纪左右的台座样式。背光镂空,样式当为仿效噶当巴唐卡上的图饰,缠枝花卉贯穿其间,雕有兽面、凤鸟和狮羊。本品整体造型比例协调,工艺特点鲜明,铸造工艺精湛。堪称乾隆时期宫廷佛造像的典范之作。
lot 596
明•宫廷荚纻观音坐像
尺寸:25cm.High
RMB: 300,000-600,000
此尊观音坐像为大漆荚纻制作,夹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制像因质轻,便于携运,由于其制造工艺繁复制作成本极高且制作周期很长,自古便有一漆十铜的说法,可见荚纻造像的珍贵程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早期的脱胎夹纻佛像大都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雅图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各藏有唐代的夹纻脱胎佛坐像。
观音造像开脸方圆慈悲,极具感染力观之瞬间把人带入静谧祥和的佛国世界。璎珞及双肩头发为二次堆塑而成,工艺精湛,细节处理到位,腿部衣纹处理细腻为典型的明代宫廷造像。发髻高耸,头冠及化佛已失,肩宽胸厚给人以厚重之感,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于腿上食指中指微曲结禅定印,观音造像工艺华丽,漆面打磨光滑明亮,漆色上乘。时代风格鲜明突出,身型圆润饱满,法相慈悲肃穆,气韵生动流畅。
此尊造像比例准确,做工极其考究,宗教感染力强,为难得的上乘之作。夹纻漆器又称「脱胎漆器」「干漆夹纻」,其主要成分是天然生漆、天然纻布及瓦灰等,制作工艺复杂,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是漆艺中难度最高的一门手艺。唐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 「夹纻」条,注云「按《方志》本义,夹纻者,脱空像漆布为之。」后世称干漆夹纻为「脱胎」或「脱沙」即脱胎漆器。经过干漆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易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夹贮属漆器工艺当中的难度较高之做法,多见于明清宫廷。
得一夹纻像,便可得一座寺院。
夹纻造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世人称为“行像”。然而也正因此,破坏与流失,造成了夹纻像的存世稀少。本像形神俱美,因其存世稀少,因其工艺经典,因其神性庄严,是一件包含历史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更具精神价值的佛像,其珍贵程度难以诉于言语。可以说,拥有这件佛像,便有了建造一所庙宇的资本。甚至,它本身就是一座寺院。
lot 594
清康熙•宫廷铜鎏金无量寿佛
尺寸:17.3cm.High
RMB: 150,000-250,000
康熙造像以选材考究,铜质精密,铸造精湛,雕刻娴熟、装饰繁缛、鎏金亮丽而著称,总体上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皇家气韵。现存典型的清康熙造像存世量并不多,一直是藏家所追逐的对象。
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之意译,在藏传佛教体系中,其既为理想的佛国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同时又是可以赐予众生今生世寿的长寿佛。本尊造像面庞方圆,头戴宝冠,上嵌宝石,顶结高发髻,耳侧缯带翻卷,耳垂圆形花珰。双肩宽厚,腰部收束。上身饰连珠式璎珞和长链,手和足部穿钏躅,珠串上宝石硕大厚实,造型较之同期的造像变化多端。下身着长裙,双肩披大帔帛。裙子与帔帛表现手法极为写实,纹褶转折起伏,流走自然,颇为洒脱生动,表现出丝织物的柔软质感。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脐下结禅定印,手托宝瓶。莲花座造型规范,花瓣饱满有力,上下边缘各饰一周圆形连珠纹,连珠颗粒饱满,铸造精致。
此尊虽有明显蒙古造像元素,但身型偏瘦,四肢纤细,躯体挺拔端正,周身饰品嵌满各色宝石,均与蒙古造像之习惯与审美不符。且此尊胎体厚重,金色明丽醇厚,装饰奢华,脸型方圆,却并无明显肉感,整体线条流畅,工艺超群,华贵雍容、瑞气端和的气质一览无余,故推断其为出自清康熙朝宫廷的作品。相似的康熙宫廷造像,可参北京保利,2010年12月5日,编号4585,以 6,048,000元成交,可资参考。
lot 598
清乾隆•白玉雕龙纹钺
尺寸:16.5cm.High;13cm.Wide
RMB: 110,000-210,000
备注:
1、PeterHariolfPlesch教授(1918年2月14日-2013年3月5日)、GertaRegina‘Traudi’Plesch OBE(1921年12月4日-2013年8月10日)收藏,编号Hf17(据标签)
2、伦敦苏富比,1960年12月13日,Lot.154
玉钺最早是新石器时期、夏商周时期独有的玉礼器,也是军事统治权、战争指挥权、王权集于一身的礼仪玉器。《史记•周本纪》中记述的左权黄越就是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的历史左证。清代乾隆时期,对历代玉器皆有仿制,并将历史上其它时期的装饰元素融入,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器型。此钺即是这样一件仿古器。
本品以和田白玉籽料为材,致密温润,扁平钺形。其左右对称,分上下两部分。上方雕刻两对称龙纹,龙身刻画以短弧线为主,动感十足。两龙之间巧妙留空,以便系绳悬挂。下方以绳纹为界隔出三个装饰区,自上而下分别为减地浮雕兽面纹、夔龙纹和卷云纹,雕工细腻,打磨光润。整器给人以厚实大气的视觉效果,简朴之造型上饰以精细纹饰,纹饰繁琐却不失清朗,简繁得当,颇耐玩味。器表抛光精细,光亮无晕,手感细腻如触肌肤,可赏可玩。配紫檀木座,纹饰精美,为乾隆朝玉作仿古器之精品。翻阅公典私藏,此类仿古玉钺极为少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同类器,其纹饰造型均与本品一脉相承,可资参考。
lot 602
明•铜错金银牺形香薰
尺寸:17.5cm.High
RMB: 100,000-200,000
本品香熏仿青铜牺尊之形制成,气息端正高古,由精铜铸造,质地缜密,入手沉重。牺尊的头部,融合了貘尊、牛尊、和犀尊的特点,嘴部像犀,有凹线的装饰,昂首前视,双耳舒展,向上翻起,截面平直;双眼外凸,炯炯有神,身躯丰满而坚实,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腹部中空,其上有一镂空熏盖,牺尊头部、颈部及身体以金银错出花纹,制作精良,造型生动逼真,寥寥数道几何装饰,而将暗沉的铜质器身点缀出明亮生动的效果,香熏包浆温润,色泽深沉,给人以古朴端正之感。
牺尊的造型多来自于战国铜器,所谓「牺」者,对后仿品而言,乃指各种不同的动物造型。明清之际,牺尊成为工匠灵感的来源,本品即为一例,以牺尊之形制成的香熏,被赋予了新的趣味,独具匠心。牺尊最早见于《诗经》:「白牡骍刚,牺尊将将」,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牲畜,一般指猪、牛、羊等,如牛称「牺牛」,羊称「牺羊」,许慎《说文解字》称「牺,宗庙之牲也」,《周礼‧牧人》有「共其牺牲」之句;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周礼》将牺尊、象尊、着尊、壶尊、太尊、山尊定为六尊,其中牺尊也称献尊。在六尊之中,最为华美的就是牺尊。
《西清古鉴》中著录有一件清宫旧藏西周时期牺尊,亦为银错,与此件对比,十分相似,录于《西清古鉴》卷九,页34、页35;该器虽装饰技法仿古,但其器形及纹饰已脱离上古之藩篱而自成一格,这种融合彰显出铸造者兼收并蓄地艺术风格,摹古的同时又不失其时代精神和艺术风貌,错嵌工整,古韵生动,自成别致。
lot 603
18世纪•文武百尊唐卡
尺寸:94cm.Long;70cm.Wide
RMB: 30,000-80,000
宁玛派的尊神系统中,有所谓寂静忿怒百尊的尊神群体,也被称为文武百尊。其中的寂静尊为四十二尊,忿怒尊为五十八尊。在中阴阶段的四十九天中,各有特殊的曼陀罗逐渐出现,散发出各种不同耀眼炫目的亮光及如雷响的怒吼。只要行者能在中阴阶段辨认出,便能得到解脱。文武百尊的法性,涵盖六道有情众生,是一切法界的真实显现。此幅表现了五十八位忿怒尊。忿怒尊中央主尊为大殊胜嘿噜嘎与天口法界自在母现双运相,其他包括五方佛化现的五大嘿噜嘎、五方佛母化现的五部忿怒母等等。画面神灵众多,造型各异,构图饱满,布排有序;设色明艳亮丽,人物绘制生动传神。
此幅唐卡主尊焰发竖立,头戴五骷髅冠,怒目圆睁,呲牙咧嘴,愤怒非常。上身躯体健硕,怀抱明妃,手中持有各种法器。腰围虎皮裙,以展立姿态,站在莲花座上。忿怒尊,多作舞蹈姿,形象生动各异,特征突出,构图布局合理。画面神灵众多,造型各异,构图饱满,布排有序;设色明艳亮丽,人物绘制生动传神,是一套十分难得的唐卡精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宗教价值。
lot 604
18世纪•地藏菩萨唐卡
地藏王乃八大菩萨之一,因发下“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因此尊常怀慈悲之心,故得到了广大佛教信众的崇奉。此幅唐卡中,菩萨挽高发髻,戴五花冠饰。面庞方正,眉目清秀,鼻梁挺直,容貌宁静安详。上身躯体健硕,身后帔帛于身体两侧婉转飘扬。双手于胸前结说法印。下身着华丽宽松长裙,双腿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画面构图宏大,主尊周围以棋格状排列着138尊佛像。整幅唐卡绘制工细,造型严谨,反映了唐卡画师极为精湛的技艺水平;设色明艳,对比强烈,用色上亦体现出18世纪藏传艺术作品中明亮多姿的特点。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