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 月 21 日,澳大利亚悉尼东区 Chauvel Green 儿童游乐场附近,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遭遇令人发指的暴力袭击。至少 8 名青少年将妻子按倒在地,疯狂踹打近一分钟,甚至向受害者吐口水。丈夫试图保护妻子,却遭到围攻,最终在遛狗路人的干预下,施暴者才仓皇
5 月 21 日,澳大利亚悉尼东区 Chauvel Green 儿童游乐场附近,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遭遇令人发指的暴力袭击。至少 8 名青少年将妻子按倒在地,疯狂踹打近一分钟,甚至向受害者吐口水。丈夫试图保护妻子,却遭到围攻,最终在遛狗路人的干预下,施暴者才仓皇逃离。此次袭击导致妻子手部骨折,需六个月康复,头部也多处淤血,而施暴者中竟有两名年仅 12 岁的女孩。
一、暴力狂欢背后的种族阴影
这并非偶然事件。近一周内,悉尼已发生至少五起针对华裔的恶性袭击。施暴者通过社交媒体群组锁定目标,甚至拍摄施暴视频上传网络炫耀,形成令人毛骨悚然的 “狩猎式袭击”。目击者明确听到施暴者辱骂 “F**k you Chinese” ,并刻意选择说中文的夫妇下手。这种针对性攻击,与澳大利亚当前的社会困境紧密相关:失业率攀升至 4.1%,房地产市场崩盘,部分底层民众将怨气转向移民群体。
更令人震惊的是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与团伙化。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新州 10 至 17 岁青少年罪犯中,19% 涉及蓄意伤害,且 40% 的案件源自同一犯罪团伙。此次涉案的两名 12 岁女孩已被警方逮捕,并被控多项罪名。但根据新州法律,10 岁即可承担刑事责任,这种法律差异折射出社会对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分歧。
二、法律纵容下的暴力循环
尽管澳大利亚法律允许对 12 岁未成年人提起刑事指控,但实际处理中存在严重漏洞。2023 年,维州 10 至 13 岁儿童犯下的严重暴力案件同比增加 38%,但仅 38% 的受害者选择报警,报案案件中最终立案的不足 15%。这种 “保护性纵容”,直接导致累犯率高达 67%,部分青少年甚至将犯罪视为 “游戏”。
此次事件中,两名女孩虽被起诉,但最终判决结果仍存悬念。2024 年西澳 15 岁少年因校园枪击被判三年刑期的案例显示,澳大利亚对严重青少年犯罪并非完全姑息。然而,针对非致命暴力案件,法官往往倾向于社区服务或心理干预。这种 “重矫正轻惩罚” 的理念,在华人社区引发强烈争议。受害者家属直言:“我们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让施暴者真正承担后果。”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新州《青少年司法法案》,12 岁嫌犯最多进少管所待 18 个月,而民事赔偿通常不超过 2 万澳元,远不足以震慑犯罪。
三、留学生安全与领事保护的博弈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行动,不仅发布措辞强硬的谴责声明,更派员慰问受害者、协助就医维权,并建立受害者档案推动案件透明化处理。总领馆还特别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加强防范,减少夜间出行,遇袭时及时报警并保留证据。
但仅靠官方力量远远不够。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澳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024 年,新西兰奥克兰中国留学生遭铁棍袭击致面部重伤;2021 年,墨尔本留学生排队时被辱骂 “滚出澳洲” ;2012 年,悉尼列车抢劫案中,施暴者用烟头烫脸的暴行仍令人心悸。这些事件暴露了留学生群体的脆弱性: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使得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
四、社区觉醒与制度反思的碰撞
面对持续的暴力威胁,悉尼华人社区展现出空前团结。受害者家属组建互助群共享施暴者信息,数十名留学生自发在高危区域巡逻,甚至围堵藏身快餐店后厨的施暴者。这种 “以团结对抗暴力” 的模式,正在改写华人 “忍气吞声” 的刻板印象。
更深层的反思指向澳大利亚社会治理体系。新州虽成立专门工作组应对青少年犯罪,但政策效果有限。2024 年,悉尼仍发生多起青少年纵火、盗车案件,教师因校园暴力离职率飙升。法律界人士呼吁,应借鉴 ACT 地区的经验,将刑事责任年龄提高至 14 岁,并建立更严格的累犯追责机制。同时,还需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从根源上消除种族偏见。
五、中澳关系的人文考验
中国留学生每年为澳大利亚贡献数百亿澳元教育收入,是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然而,频繁的暴力事件正在侵蚀这种信任。若不加以遏制,可能影响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进而冲击澳大利亚教育产业。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的强势发声,既是对公民权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中澳关系的善意提醒。正如总领事在约见澳警方时强调的:“保障中国公民安全,不仅是法律责任,更是维护两国友好的基石。”
结语:暴力不能成为“成长的代价”
当两名 12 岁女孩在法庭上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时,整个社会更需要反思:是什么让这些孩子走上暴力歧途?如何才能让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真正感到安全?答案或许不在法律条文的修订,而在每一个人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对暴力零容忍的共识。正如受害者家属在社交媒体上的呼吁:“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只有让施暴者看到团结的力量,才能终结这种恶性循环。” 澳大利亚若想维持其 “多元包容” 的国际形象,必须正视问题根源,而非让法律成为暴力的遮羞布。
#留学##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及妻子在澳遭多人殴打#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