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7年高考恢复时,黄枫一边在农场务农,一边准备考试,希望考取建筑学专业。然而,他成绩虽已过线,但未能录进理想的学校,于是决定放弃调剂,再考一次。第二次报专业时,他选择中医学专业。
黄枫:坚守中医
活到老 学到老
为什么学中医:学问高深 家人支持
1977年高考恢复时,黄枫一边在农场务农,一边准备考试,希望考取建筑学专业。然而,他成绩虽已过线,但未能录进理想的学校,于是决定放弃调剂,再考一次。第二次报专业时,他选择中医学专业。
对于这个新选择,黄枫表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他家住卫校,邻居都是中医学院毕业的老师,如刘志英、吴德伦、许泳周、邝杰钊等名医,家里人有病,找他们开几味中药就能解决问题,聊天时也都认为读中医好;二则是舅婆的故事。母亲告诉黄枫,他的舅婆身体瘦弱,经常要找肇庆名医梁剑波看诊来调理身体。只要吃上梁医生开的中药,舅婆精神立刻有所改善。然而,梁医生当时在肇庆一带已很有名气,挂号经常要提前一晚上带着凳子排队。长此以往,舅婆每次听到挂上了号,都觉得病已好了一半,精气神马上来。听闻这份医缘,黄枫觉得中医的学问很深,母亲也支持他报考中医。
2014年与陈基长老师参加骨科年会
1978年,黄枫考入广州中医院中医医疗系,进行了5年的本科学习,1983年毕业后分配回肇庆市中医院骨科工作。入学第一年,刚学完中药学,黄枫学了辩认药的方法,还记得当时自己对学过的天麻一味印象最深:老师把辩认的方法总结为“(表面)老姜皮,(形状)鹰哥嘴,(断面)漆断面”,好让他们记下来。一次,他与同学陈宇诚去三元里买东西,在地摊看见有卖中药的,就上前去看看,想实践一下中药的辨认法,摆地摊的在叫卖天麻,当他们前去看时,地摊上的天麻表面没有“老姜皮”,外形不像“鹰哥嘴”,正要掰开看是否有“漆断面”时,地摊叫卖之人见到他们胸前的“广州中医学院”的校徽(当时学校刚发了横向白底红字款)时,立马卷货走人了,回到宿舍成为一时趣谈,这也增强了黄枫学中医的信心。
见习是临床的启蒙阶段,遇到的问题会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当年黄枫在新会中医院见习了70天,到现在他还记得跟过的老师方恩泽老师和温荣进老师。方老师出生于中医伤寒医家,每汤证必有理据与经文;温老师出生于以温病学为主的杂病医家。黄枫在跟随老师学习时记了许多笔记,老师的检查手法、思考方式都可以学到。学习时,黄枫如果发现问题,一时想不通就记下来,现在有时翻来读一下,很有感触。骨科常见病肩周炎的处方用了大量的玉竹(30g),黄枫问为何,师曰:“养阴柔筋。”黄枫当时就记了下来,一直用到现在。回来后,他还写了心得体会《论中医临床的专方专药的应用》。
来到广中医一院,得恩师传承
1988年,黄枫从肇庆调入广中医一院骨科,在广中医一院工作了34年,现在被返聘至岭南骨科病研究所,是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一员,也承担出门诊、整理资料、写作、研究生带教等工作。
2016年为本科生上课
谈起对医院的第一印象,黄枫认为,广中医一院是一家和谐发展的医院。建院伊始就有众多全国著名的专家加入,带来了许多宝贵经验,起点高,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就诊。在历年发展中,医院吸收并留下了大量素质高的人才,同时引进了大型设备,专科技术齐全,为实现迅速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在管理上,医院非常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及规章制度、诊疗规范建设。
1988年,陈基长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与行政主任。黄枫觉得,在陈教授身边工作和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快事,陈教授的敬业精神及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陈教授手把手地传授给黄枫很多治疗的手法。例如,一位3岁男孩肱骨髁上骨折,陈教授施法前认真阅片,指出关键,用强有力的指法示范——扣住内外髁顺势牵引,一次成功。对此手法,黄枫认为称为“陈氏扣髁牵引复位法”再恰当不过。当年的情景到如今仍如小电影一般在黄枫的脑海中留存,在遇到同类的骨折时,他便会施用,在他看来,这就是“传承”。陈教授还带黄枫上台做股骨骨折梅花钉的内固定。陈教授操作技术娴熟,注重细节,毫不含糊,让黄枫切实感受了细节绝不可放过的良好习惯,受益匪浅。
2017年下基层为患者看病
将古方“活络效灵丹”发展为今日治疗老年膝骨关节炎的良方“骨炎定”……陈教授在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不胜枚举。跟随老师学习、工作,让黄枫深刻体会到了老师的经验与心血,感受到了老师对晚辈的期待。黄枫也因此下决心把中医药发扬光大,把老师的精湛技术和用药方式传承发扬。2000年,陈老师被确立为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黄枫与陈老成为正式师徒。黄枫在整理老师的文章、医案及跟师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断得到更新与提升。2012年,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基长传承工作室成立,黄枫将恩师的学术思想进一步整理传承,使师承工作后续有人。
回忆专科发展历程:传承与发展缺一不可
早在1968年,骨科就建立了手术室,较早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骨髓炎等伤科疾病,处理开放性损伤、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也得到迅速发展。广中医一院骨科当时在三元里一带已颇有名气。
1983年,骨科已发展到55张床位,收治的范围扩大,疑难病、重病、急症比例增大。当年骨科团队由岑泽波教授带领,科室分期、分批派医生外出到全国各地进修学习现代骨科技术,培养人才。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术、神经血管的修复术等已达省内骨科同等水平,同时科室还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其疗效在临床上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影响了全国中医骨科学术界,引起了卫生部的重视,1981年,广中医一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中医学院骨伤科师资进修班;1982年至1983年,广中医一院与暨南大学医学院协作,著名全国骨科专家邝公道、曹振家、麦时中教授定期来院指导开展各类难度大的复杂矫形手术,效果良好,其影响力辐射至全国甚至海外,大大地促进了骨科的发展。
2018年参加中医中药中国行香港站活动
在此期间,广中医一院主编出版了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伤科学(四版)》,那是黄枫读大学时用的课本,后来又主编了《中医伤科学(五版)》以及很有影响力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从此,广中医一院骨科在全国中医骨科界龙头的学术地位得以确立。
1986年,袁浩教授从广东省中医院调到广中医一院骨科。在他的带领下,骨伤科对骨科新难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开展了系列研究,机理、手术、药物、康复均有涉及。袁浩教授亲自带队,培养人才,深入研究,业务上也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前来医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患者络绎不绝。1988年,骨科床位发展到 92张(两个病区)。为了保证治疗质量,在显微镜下手术有时一做十多个小时,骨科的老、中、青三代人共闯难关。功夫不负有心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技术1990年获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教育局一等奖、广东省人民政府二等奖,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骨科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技术的成功,促进了骨科各专业的迅速发展。骨科在此时更加注意积极吸取先进理论和技术,继续培养高层次人才,重视科研与临床的结合,促进了发展与提高。
1989年,广中医一院加入了广州“120”急救网络,承担把守广州北门的院前急救任务,骨伤科充当了主要角色。如今,骨伤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科,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中西协调发展”为发展方针,已拥有9个病区,近400张床位。
在创伤骨科方面,黄枫在任期间主要引进了五项重要技术:为解决内固定规范操作与应用问题,2005年引进了四肢各部位的 AO-LCP 肽钢板及髓内钉,通过办班学习熟悉操作,在全国首次应用股骨、胫骨 LISS(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微创稳定系统)、胫骨干骺端LCP(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锁定加压钢板)、肱骨LCP、胫骨UTN(Unreamed Tibial Nail,非扩髓胫骨髓内钉)等,推动创伤骨科的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解决开放性创伤创面问题,2004年引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大大降低大创面换药强度与护理难度,在参与治疗汶川地震伤员中发挥巨大作用,积累了经验后在全国推广应用,现在VSD技术已成为广中医一院骨科创面处理常规技术,医院骨科成为卫生部十年百项VSD全国培训基地;为解决骨不连、骨缺损问题,2008年引进了牵张成骨技术;为解决骨髓内感染、骨髓炎问题, 2012 年引进带抗生素髓内钉技术,2014 年申报审批为当年院级骨科新技术项目,并为骨科诊疗常规技术之一;为解决创面愈合问题,2016年引进 PRP(Platelet-Rich Plasma,富血小板血浆)技术,现在这项技术已成为创伤骨科治疗创面、骨不连、糖尿病足、关节炎的技术之一。
教学:言传身教,活到老,学到老
黄枫成为一名中医老师已经30多年,他在医疗上精益求精,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教学上,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看见学生们成才、成家、立业,黄枫感到很自豪,也很欣慰。
2018年给研究生讲课
讲到“真正的医生”的成长之路,黄枫认为,中医师承才是能让自己临床上可独当一面,可以自己“揾食”,特别是中医师可以独立诊疗,实施手术。
对于中医学生的学习过程,黄枫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中医学生首先要记很多东西,先将最基本(中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等)的知识背下来,临床方面先要学会现代诊疗技术(生理、病理、检验、西医临床技能、西药),进入专科后学习专科诊疗技术。中医学生要掌握中西两套诊疗本领。
接着是培养临床思维,这对中医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临床见习是建立临床思维的第一步。建立临床思维除了背诵东西,还要能将各个模块串起来,通过见习实践,跟师看病,病案讨论,逐步掌握入门的方法,学习把分类模块串联,建立有层次的临床思维方式。在门诊,患者与医生通过交流,让医生知晓疾病趋向,医生可以根据相关情况初步做出推断,判断进一步的处理方向。这更需要扎实的基础与经验积累,一般要5年时间才可建立。
2018年指导学生 workship 课操作
在黄枫看来,学习中医需要螺旋式上升、不同维度去重复提高式学习、巩固学习的知识。中医治病思维的格局是“整体观”(大局观),具体做法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临床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与实战,只要好学,对所有问题、案例都会感到很新鲜。其中,体格检查、跟师门诊、病例讨论十分重要,特别是病例讨论,一定要做好准备,争取发言,争取操作,发现问题,及时问老师,或记下来查阅,做好笔记。学习告一段落时都要用提高、扩充的方式去整理总结。
黄枫也指出,“不耻下问,谦虚好学”是一名中医学生应具备的品德。要学好中医,年轻人应当掌握学中医的规律,下真功夫,在实践中体会并提升,同时还要精益求精,活到老,学到老。
采访人丨姜自伟、董航
整理人丨董航
审稿人丨黄枫
执行编辑丨杨秋雨、梁韵怡、潘晓佳
责编丨王爔晨、梁幸琳
审核丨杨铭昊
审定丨方熙茹
健康与你同路!
医院地址导航
关注|可预约挂号、缴费、代煎配送、查询检验(查)报告和住院日清单等
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