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人,出生于1958年,198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84至1985年在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做博士后。1985至1996年在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6年9月来北京化工大学进
【原来:有理想有情怀,能做事做成事儿的化学与材料科普能人也有的是。
为啥关注他呢?不是为了学习他的精神,或者说不仅仅是,还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兴趣爱好,放下手机,远离游戏,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学习他,关注他,还可以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寻寻觅觅,除了挣钱花钱,上各类辅导班,还需要培根铸魂,培养兴趣爱好,培养理想情操。
据说,他还受到大家长接见握手呢!
[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科普实验中心主任:David G. Evans 教授:
英国人,出生于1958年,198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84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1984至1985年在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做博士后。1985至1996年在英国埃克塞特(Exeter)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6年9月来北京化工大学进行合作研究至今,现为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与学术委员会委员。2001年荣获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友谊奖”。2004年被英国皇家化学会(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聘为会士(Fellow, FRSC)。200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技合作奖”。200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地区分会主席。由于在国际科研及在中英合作关系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8年获得由英国皇室颁发的大英帝国勋章中的官佐勋章(简称“OBE”)。2011年起戴伟教授积极参与并推动化学科普工作,多次参加中小学科技节、科学嘉年华等科普活动,并在2015年全国科技周活动活动中荣获“国际科普大使”称号。因对中国科普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分别于2016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典赞”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荣誉称号,于2020年入选中国科协“典赞”2020科普中国·科普特别人物,并被评选为“2020北京榜样”十大年榜人物。
(一)科研经历
戴伟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段雪院士合作,围绕层状及插层结构功能材料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有效促进了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术研究走向国际前沿。其参加的合作研究得到了国家和省部委科技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攻关计划、科技部创新基金、经贸委技术创新、计委产业化示范、中石化总公司科技计划和德国拜尔公司合作研究等近20项科研项目。经持续研究,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Adv. Funct. Mater.等重要国际刊物上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在Chem. Commun.与Structure and Bonding发表特邀专题综述三篇。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其中包括第十三、十五届国际插层化合物会议(ISIC-13, 2005年; ISIC-15, 2009年)、第六届华人无机化学会议(ISCIC-6, 2006年)、绿色与可持续化学国际大会(ICGSC 2009)。
戴伟教授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引智基地海外学术骨干,每年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时间长达11个月。该引智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为主导的特色研究方向,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该研究方向对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力支撑了“应用化学”和“无机化学”二级学科的建设,提升了北京化工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基于戴伟教授和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工作,“插层结构分子材料的组装化学”创新引智基地于2011年通过了结题验收,并被纳入新一轮引智基地计划,获得继续滚动支持。
(二)科普经历
戴伟教授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之外,还热心于化学学科的科普和社会推广公益事务。近年来,他积极参加由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科协、英国皇家化学会、流动儿童基金会等主办的科技活动周、城市科学节、科学嘉年华、北京中学生科技文化节等大型科普活动50余场次,向公众普及化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现场直接受益者达10万余人,众多观众通过媒体受益。在科技活动周北京主场活动中,刘延东总理与David教授亲切交谈,对David教授为科学普及工作作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David教授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到中小学进行化学科普讲座,为孩子们带去生动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青少年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尤其为农民工子弟学校举办讲座50余次,用神奇的化学实验点燃孩子们的“科学梦”。每年圣诞节,David教授还会化作“圣诞老人”为孩子们送去“科学的礼物”。他的不懈努力在传递前沿科技、引发公众主动的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思考、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工作,也赢得了公众的尊敬和青少年的欢迎。David教授通过参加一系列的公益活动,积极宣传绿色化学与美丽化工,为我国科技创新及惠民所做出的成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对化学化工及新材料的了解,对于深入普通百姓对科普的广泛认识和接受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David教授的推动下,2014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与英国皇家化学会(RSC)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个RSC学生俱乐部,与后来相继成立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俱乐部形成了RSC五大俱乐部联合体,不仅帮助研究生在科研上开拓国际视野,加强学术交流,同时还将一大批北京化工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化学科普人员,将科普队伍发展壮大。
如今David教授在北京化工大学成立了自己的北京市科普基地,成立了科普俱乐部。这些俱乐部的成员都是北京化工大学学生,通过带领大家讲解,俱乐部成员的科普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依托此科普基地对北京化工大学的学生也是一次更好的锻炼。今后科普基地将每周邀请北京及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走进其实验室,一起与学生做科普小实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化工,了解科普知识。
参加科普日活动
在2015年科技活动周北京主场活动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David教授亲切交谈
点赞!!!!
接下来,还有一个来自上海的博士,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坚持做化学科普的牛人。
拭目以待。
来源:迪新材料科普南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