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镇江丹徒宝堰镇村民老王与老李比邻而居,本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亲,却因几棵大树生出多年嫌隙。近日,镇江丹徒区法院宝堰法庭调解员解“树怨”、拆“心墙”,最终达到了“睦邻里”的良好社会效果。
扬子晚报网5月25日讯(通讯员 凌婷婷 记者 万凌云)镇江丹徒宝堰镇村民老王与老李比邻而居,本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乡亲,却因几棵大树生出多年嫌隙。近日,镇江丹徒区法院宝堰法庭调解员解“树怨”、拆“心墙”,最终达到了“睦邻里”的良好社会效果。
拆除前
院方介绍,老王和老李的两间生产用房紧贴相邻。早年间,老王将自家的生产用房用围墙围起,院门朝着老李家这头,还在院子里栽种了几棵大树。后来,老李发现老王院内大树落叶纷飞,屡屡飘至自家门前,数次要求老王修剪大树枝叶,却遭拒绝。老王认为,大树落叶是自然规律,属于正常现象,无法人为控制。而老李认为,老王是记恨多年前屋后移走大树之事,才用落叶来“报复”。
就这样,双方从沟通商量到恶言相向,矛盾逐渐升级。老李愤懑难平,一堵瓦墙横亘两家之间,堵住了老王家出入通道。老王见状无奈向村委会、派出所反映情况,可多次调解始终无果,只得一纸诉状递至宝堰法庭。
拆除后
“树怨”未解,“心墙”又起,这场纠纷成了扎在乡邻关系中的一根硬刺。
宝堰法庭受理案件后,分派至熟悉乡风民情的人民调解员郦正保手中。调解员初步了解案情后认为,拆墙易,拆“心墙”难,处理乡村邻里纠纷的要点是从双方矛盾的源头着手解开心结。于是,就联系村委会人员一同到现场查看,并走访周围群众。
调解员了解到,前些年,双方就因树的问题产生过矛盾,老王家一棵位于老李家正屋后的大树长势茂盛,压坏了老李家的屋檐,经村委会上门调解后才得以让老王将树木移走。如今又是因为老王家树的问题,老李心中更加愤懑,老王也因无法顺利出入家门埋怨老李无理取闹,双方互不退让。
“比树影更长的是岁月,比砖墙更厚的是心结。”调解员分别对两人进行疏导和劝解,并在征得当事人同意下,数次组织双方展开调解。期间,调解员通过《民法典》中有关相邻关系的法律条文进行释法,并结合“六尺巷”的谦让美谈和“远亲不如近邻”等中华传统文化耐心说理。
心墙坍塌处,自有春风来
渐渐地,老王和老李从“水火不容”变为“有商有量”,瓦墙的砖石也在情理交融中逐渐松动。最终,老李同意拆掉瓦墙,恢复通道,老王当即写下了撤诉申请,并承诺今后会及时清扫落叶。
基层治理不仅需要斩断纠纷的“荆棘”,更需播撒和谐的“种子”。院方表示,本案中,法律条文是标尺,丈量出权利的边界;传统文化是清泉,滋润着美德的土壤。当刚性的法理与柔性的乡情共舞,“解怨—拆墙—睦邻”的三部曲方能奏出社会和谐的最强音。
校对 潘政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