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人群体的沉默背后,是街头口号升级为现实行为的真实反映。据南华早报报道,多位在韩华侨选择减少社交活动,甚至暂停营业,因担心语言冲突或恶意拍摄引发二次传播。沉默不是妥协,而是自保。
5月25日,首尔清溪川商圈,一家中文招牌的火锅店门前玻璃贴着搬迁装修中。
实际上,它并没打算重新开张。店员小李说:最近常有人在门口骂,老板不敢硬顶,就干脆关了。这不是个例,而是近期一股悄然涌动的寒流。不是打砸,而是集体退场。
华人群体的沉默背后,是街头口号升级为现实行为的真实反映。据南华早报报道,多位在韩华侨选择减少社交活动,甚至暂停营业,因担心语言冲突或恶意拍摄引发二次传播。沉默不是妥协,而是自保。
舆论看似聚焦反感,但真正遭殃的,是那些原本正常推进的双边项目。2023年启动的中韩AI口译实验室原计划在2025年实现商业化,却在去年底悄然停摆。大田KAIST研究人员私下透露:我们那边的人不能再远程登录系统了,代码冻结不止是技术问题。
不只是技术封锁,连生态合作也遭遇寒流。2022年在济州外海部署的中韩近岸浮标系统,用于监测微气候变化和海洋赤潮走向,项目由中韩双方科研机构联合主持。但2024年底,韩国海洋局以数据不可控为由暂停维护。设备未被拆除,却形同搁置。
曾有记者想问清原因,一位参与方以不便回应婉拒。但据Focus Taiwan披露,韩国安保部门将部分对华科研合作列入社会舆情敏感清单,未公开发布,却在政策执行中被各机构默契执行。
文化合作也并非绝缘区。原计划联合出品的影视项目海之女从筹备到取景均已完成,但中方出资方2024年底收到韩方退约通知,理由模糊为市场预期评估未达预期。据韩国娱乐内容协会成员透露,实际原因与合拍片网络声量风险直接相关。
这些合作项目的崩解,并非发生在外交场,而是在审查员的桌面、科研员的邮箱、企业管理系统的流程中。它们从未登上新闻头条,却在现实中一个个变成沉默的已终止标签,连个告别通知都没有。
2025年1月,韩国中部产业园区一座合资电池材料厂房封顶不到半年,被突然叫停。该项目涉及中国投资方占比54%,原用于生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据路透社报道,原因是韩方重新评估合规路径与国际政治风险敞口”l,翻译成人话就是:怕被美国制裁。
合资方很快将注意力转向越南。厂房没拆,但也没人维护。像被遗弃的工具箱,静静坐在产业带的末端。而周边餐饮店主告诉媒体:每天来工地吃饭的人少了一半。不炒项目炒空气,受伤的不只是企业,还有整个供应链的生活圈。
更深的影响在于产业配套信心的丧失。过去十年,韩国大量高精零件依赖中国提供源材料,如锂、钴、稀土。若政治博弈常态化,替代采购将抬高制造成本,最终由消费者和出口企业买单。华尔街日报指出,韩国电动汽车出口竞争力可能因上游动荡而系统性下滑。
这场反华潮,并非由真实摩擦引发,而更像是一场由政治氛围驱动的自我防御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韩国研究人员说:我们不是不想合作,是不敢被拍到还在合作。这不是恐惧战争,是恐惧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定罪。
更令人感到沉重的是,失联已经成为许多双边项目团队的常态词汇。某位在釜山大学参与中韩联合海洋研究的教授说:以前我们的周例会会连线中国,现在我连微信也没回复了。这些项目的终止没有战争,却比制裁更持久。
韩国并不想全盘脱钩,但在两面夹击下,它正在“自我审查式降温”。既怕失去美国对其产业政策的支持,又怕中方在必要时收紧合作通道。最后的结果,是谁也没得罪,但所有实事都搁浅。
其实韩国清楚,中国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而这份经济连接早已穿透到供应链、港口、教育与科研领域。切断这些并不会换来安全感,反而是让不合作成为唯一的确定性,破坏了过去十年精心积累的区域协作秩序。
反华抗议者喊得最响的不是“我们要制裁中国”,而是我们不想被中国牵着走。但产业界知道,很多路其实是他们一起修的。一位物流平台负责人说:我们仓库的高架系统是和杭州企业联合开发的,他们一不供货,我们真不知道要找谁。
合作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成百上千人每天同步代码、交接部件、共用接口的结果。它们悄无声息地瓦解,也不会在政客演讲中被提起,却真实地改变了产业生态。这种变化,不上新闻,但能让一个区域未来十年彻底变样。
最终,韩国能否扛住这波脱钩情绪,不取决于它的街头标语有多响亮,而取决于那些已经停摆的合作项目,是否还有人愿意把线重新接起来。而若无人再问那根线去哪了,那才是真正的断了。
来源:發發人间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