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和:读懂青年和青年读懂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5 13:17 2

摘要:2020年5月15日到2025年5月15日,整整5个年头,651篇原创内容,4280人关注,这些数字并不惊人,却意义十足。5年前,集思想性、研讨性、开放性为一体的“青思享”交流平台建立,取名“思维棱镜”,意在折射当代青年思想现状,并反映研究者的理解和匠心。平台

高贵和 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主任

2020年5月15日到2025年5月15日,整整5个年头,651篇原创内容,4280人关注,这些数字并不惊人,却意义十足。5年前,集思想性、研讨性、开放性为一体的“青思享”交流平台建立,取名“思维棱镜”,意在折射当代青年思想现状,并反映研究者的理解和匠心。平台旨在研究青年问题、分享青年观点、碰撞青年思想、启迪青年心智、助力青年成长,以期实现自我形象的模铸、生存方式的选择、现实困境的反思和理想样态的建构,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读懂青年”和“青年读懂”都显得特别重要。青年处在人生的成长发展期,可塑性强,变化性大,每天又有着海量的信息冲击着青年、裹挟着青年。这些信息,有些是青年自己寻求的,有些是青年被动接受的,但信息的是非对错、真假善恶如果看不明、分不清,便会成为青年和世界之间的一道鸿沟。我们必须承认并正视这道鸿沟,但不能因此去质疑青年。青年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来都处在动态的过程中,而不是固定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会给予他们眼中新奇的世界以新奇的想法,那些让“过来人”费解甚至恼火的想法,似乎一次次加深青年和世界之间的那道鸿沟。

此时何解?是青年跨过来?还是我们跨过去?读懂青年,便成为我们首先要做的事。读懂,首先便是温暖。如此,鸿沟便弥合一半。温暖,不是给他添一件衣物,而是在他的内心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这里的真善美一定是大家认知的共同指向,绝不是某一个体的独特理念。温暖之后,便是理解。我们和青年分属不同的生活世界,拥有不同的话语体系,双方对世界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各自历史经验和文化背景影响,所以完全“读懂青年”似乎不大可能,我们要做的是加大我们彼此不同视域的融合,这便是理解的本质,这意味着我们不一定要给青年建构一个理想样态,我们也可以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来模铸我们的自我形象,如此我们可能都会走出现实困境。

在读懂青年的过程中,对于他们的行为与观念,往往存在“部分与整体”的诠释循环,既要以整体文化背景理解青年个体行为,又要通过个体行为把握整体文化。然而,这种循环很容易陷入主观主义。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以固有的整体观念去解读青年的个体行为,可能会忽视个体的独特性,将青年个体被动地归入我们既有的认知体系,进而导致“读不懂”。同时,如果仅仅从青年个体的行为去认识整体文化背景,又可能因个体的特殊性导致对整体的认知片面。所以,我们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观察和分析,实时调整和丰富对青年的理解,避免陷入刻板印象的解读模式。

青年处在通过选择塑造自我本质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获取知识、求职就业、现实生活的多元追求,实际上是对自由的实践,正如萨特所说“存在先于本质”。但是现实中就业压力、消费主义等因素可能使青年的这种自由选择变为“被迫选择”,甚至可以直接说“被迫接受”,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陷入异化困境。所以,青年喜欢泡在网上。网络社交中的“人设塑造”与现实自我的冲突,折射出青年在寻求认同过程中面临的身份撕裂,折射出青年身上存在主义式的孤独焦虑。通俗地说,青年渴望按照他们的逻辑被认同,而不是按照我们的理念被模铸,两者间的冲突,便把青年推到虚拟的网络世界,读懂青年的难度便加大了。

读懂青年的难度加大,青年读懂的难度必然随之加大。尼采认为“没有事实,只有阐释”,青年依赖网络认知世界,但算法推荐形成的“信息茧房”却限制了认知。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使本就对世界不那么熟悉的青年逐步丧失对本质的把握能力,自我价值和工具价值产生割裂,青年的认知陷入碎片化和表面化的“符号狂欢”。青年的迷茫,实则是存在主义式的孤独焦虑的外化表现。当下,很多青年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活动,实则也反映出青年渴望超越虚无的意向和决心。所以,网络的虚无性,最后是无法解决青年的迷茫和困惑。青年读懂的应该是真实的世界,有晨曦晚霞,有风霜雨露,更重要的是要感受到脉脉真情。

青年读懂的首先是青年愿意读的,喜欢读的,愿意和喜欢便意味着创造独特的语言符号,用他们自己的话语去解构叙事,这种解构的边界就是他们的认知边界。我们不要总是试图去扩大青年的认知边界,而要注重观察他们解构叙事的话语体系。先听他说,先看他做,先陪他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去比较双方、去矫正自我,进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融合,进而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同,进而获得最大程度的引领。

这大概就是“青思享”出现的初衷和存在的意义,也是一路走来并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你愿意说,“我”就是那个倾听者;你不愿意说,“我”就是那个陪伴者;你愿意写,“我”就是那个阅读者;你不愿意写,“我”就是那个观察者。愿青春永远不老,永远热泪盈眶。

来源:安青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