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12月,太谷抗日民主政府在东山郝家庄成立后,立即迅速着手建立所辖之区、村政权,发动人民为抗日募捐,实行合理负担。在征收工作上,开始时主要依靠政权力量强征地主的钱粮物资,并以抗日政府名义向有大批存粮存货的大商人或商店借用,实际上这些钱粮大部分收归了抗日
本文作者系太谷县韩廷建、周克完两同志,写作时间为1990年前后,由红税工税史学习小组略作补正,以下是原文:
太谷县地理位置与周边各县市关系
1937年12月,太谷抗日民主政府在东山郝家庄成立后,立即迅速着手建立所辖之区、村政权,发动人民为抗日募捐,实行合理负担。在征收工作上,开始时主要依靠政权力量强征地主的钱粮物资,并以抗日政府名义向有大批存粮存货的大商人或商店借用,实际上这些钱粮大部分收归了抗日政府,当时仅范村一镇就动员粮食100石以上。太谷成为太行区各级抗日政府和一二九师的主要后勤供应县之一,根据地开辟时期的征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主的大商人的经济实力。
集市
1939年初,在春耕播种之际,抗日政府为了救济和帮助贫雇农开展春种生产,搞了借粮运动,由政府出面,要求地主将余粮借给贫雇农,解决大多数贫雇农的生产和生活急需。
当时的具体做法,是由区村政权调查有粮户与无粮困难户,确定出借粮户数(主要是有屯粮的大地主)。然后出面与有粮户协商借粮,要求借粮不计息、不限时,但担保有借有还。
一开始,这些地主担心向外借粮后怕被别人知道家里底细,又怕借粮户还不起,通过政府的耐心动员消除了顾虑,使借粮工作顺利进行,保证了春耕生产和春荒中贫雇农的生活。
这一运动在整个根据地的普遍发展,提高了抗日政府在广大贫苦群众中的威信,为下一步在根据地内推动减租减息运动准备了群众基础。
春耕
1939年4月,晋冀豫区委民运工作会议上,彭涛同志在《十七个月群众工作的基本总结》中指出:辽县以北晋中区各县(太谷……)的减租减息工作搞得比较早。肯定了这一工作的成就。
1940年春,十二月事变以后,太谷重新建起了人民自己的政权。但是长期以来地主依靠高利贷、出租土地和贪污霸产,压迫剥削农民,使广大农民生活异常困难。因此,民主政权建立后,减租减息成为发动群众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早日解除广大贫雇农的生活困苦,县委审时度势决定实行减租减息。
首先由县委组织部长成建发、二区区委书记薛水源、县农会副主席杜子玺等同志,先在二区部分村搞试点。
他们首先选择安乐支部进行发动,主要原因是该支部比较坚强,支部成员素质好。运动开始后,首先组织党员们学习,支书李发昌每晚领导党员学习毛泽东著作《论持久战》,学习党的有关农村政策,党员思想觉悟提高很快。
其次,这一带土地集中,阶级关系分明,贫雇农占大多数。香林村有个大地主叫李贵琪,外号人称“三庆王”,他有土地十三顷,分布周围四十里,统治大小十四村,佃户、债户三四百。他剥削手段很恶劣,春荒放霉谷,一斗仅八升,秋天还好米,本利齐还一斗半还不答应,婚丧病残借债,利息十分之一,地房产抵押,还要现扣利息,到期若不清债,押产归他所有。他不仅有土地,又经营商业,依靠放粮租、放银租等高利贷剥削兼并土地,剥削面也比较广。在他压榨下的农民,终年不得温饱,生活悲惨至极,就连中农、富裕中农、甚至部分富农也是他的剥削对象。广大农民对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生活早已忍无可忍,一致要求起来斗争。
当工作队召开安乐支部会商量减租减息时,党员一致同意,并议定以安乐支部为中心,联合石堡寨、范家岭、韩家凹、蚍蜉,郝家庄支部的党员,共同领导这场斗争。
具体方法是:党员利用亲友关系访户查租,登门问债,户户发动,村村串联,很快将十四个村,几百名佃户、债户联络起来,商定按统一时间集中到香林村,到“三庆王”家中清算。薛恒永、韩玉明、程德玉会同成建发等为总领导,在斗争前,作了详细研究、周密部署。
斗争那天,三百多农民冒着春雨,打着雨伞,戴着草帽,披着布单相继来到“三庆王”的院内。杜子玺和薛永源等同志叫出“三庆王”,厉声对他说:“今天大伙儿跟你减租清债来了”。
一开始,“三庆王”不以为然,连声说“好,好,算吧!”当几十个佃户、债户争先恐后地讲述他们如何受压迫、受剥削,被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景况时,群众发出抽泣之声,程德玉高喊口号“打倒三庆王,逼死人要偿命……”,这时,“三庆王”不言不语低下了头。
此时群众中有人提出,要求民选区长郑吉贵同志为民做主,领导减租减息。郑当即表态说,减租减息是政府的法令,政府一定要认真执行,要求减租减息是群众的权利,政府一定要保障你们的权利。郑区长的话代表了群众的心愿,群众中自动喊出:拥护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减租减息,改善人民生活的口号。
最后,组织了减租清债委员会,经过一家一户地清算,一百二十余户债户抽回旧约几百件,二百多佃户收回土地四百多亩,清回粮食三百余石。
斗争“三庆王”的胜利,为全县减租减息开了个好头。县委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培训了大批的运动骨干,在整个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三区塔寺村斗争地主王广发(三财主),此人当村长20余年,原有土地74亩,后霸占为120余亩,还因高利贷逼死3人,是个恶霸地主,这次斗争彻底清算了他的霸产。一区西北岭斗争地主郝富英,地山坪斗争地主曹元昌,各村的斗争均不同程度地取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调动了抗日积极性。但是,这一时期的减租减息斗争不深入、不普遍,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广大农民没有把同地主的减租斗争上升为阶级斗争认识,不愿同地主撕破面情“论真的”,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减租斗争包办代替和行政手段严重,结果形成了明减暗不减,有的则在敌人扫荡环境恶化时给地主作了赔退,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根据地板画
1942年,在反蚕食、反维持、反特务取得胜利后,根据地开展禁烟运动的同时,群众减租清债要求更为强烈了。县委根据专署指示精神,提出了“四一”减租,退租两年,清理旧债,抽回押地与文书的口号,在根据地全面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
在日军“二月扫荡”前,太行二地委派宣有明、李济胜、贾玉俊、崔烈等同志来太谷进行减租减息的“双减”调查,当时选择温家庄为典型。经过几个月的土地关系、租佃关系、债务关系即农村阶级关系的调查研究,为“双减”斗争提供丁依据。
根据地板画
1942年6月后,县委在全面整顿工作的同时,集中党政群主要干部到彭温庄,由县委亲自领导该村“双减”,以便突破一点,取得经验。
彭温庄是太行山区通向晋中平原骡马大道上的一个大村,买卖客商,三教九流,常来常往,川流不息,强马大店、小吃饭店、日用杂货,颇有声包,社会关系复杂,阶级关系尖锐,全村12户,有地主3户,富农3户,富裕中农2户,中农20户,贫农10户,雇农1户,游民3户,既有清朝没落地主,又有民国暴发户地主:既有滑头活脑的店掌柜,又有八而玲珑的村差役,既有苦大仇深的老個农,又有祖紧受苦的老雇农,支书吕仪杰老中农出身,支委程秋喜等忠诚老实,支部党员贫雇农占多数,阶级觉悟程度不够高,没能担负这一运动的领导工作。
根据这些特点,县区委干部亲自访贫问苦,深入十几个村发动群众,调查研究,发现了苦大仇深的佃户郭庆元。他家有三虎一豹,即郭二虎.三虎、四虎,老大郭虎豹。四个精壮劳力,一个种田能手,租种几十亩地,交租比留粮多,债务比收入多,稀饭比干饭多,破衣比好衣多,四个儿子四条光棍,全家都是睁眼瞎子。十七、八岁的三虎穿半条腿的裤子,十五、六岁的四虎还露着屁股。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穷?老头儿总是说:“命穷,没福:”
经过启发教育,初步认识到赚的钱交了债主,打的粮送给地主,老头和儿子们认清了被剥削的道理,分清了该村的阶级阵线,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启发贫雇农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他们揭发了地主程孝贤,人称“山霸王”的种种劣迹。如使用高租金、大利息,盘剥穷人;贩卖鸦片毒害群众;依仗权势逼死人命;禁锢女奴变成“哑巴”等,使“双减”运动开了个好头。这个女奴原是一个外乡逃难人的女儿卖给了程家,小时候养鸡喂猪打杂活,长大后整天推米磨面,钻猪回,进碾棚,下磨坊,整日不得见人,不敢说话,饱受精神肉体折磨,二十多年如此生活,变成“白毛女”式的不说话的女奴。
县委将郭家父子和其他老佃户揭发的这些问题,摆在党员会上,使广大党员都受到深刻教育,一致表示愿意领导这场斗争,并积极行动,党员分头访问贫雇农,广泛串联群众,为“双减”运动组织了阶级队伍。
条件成熟后,县委组织召开了十几个村,近千人参加的联合斗争大会,受苦群众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自觉联合起来,揭发控诉程孝贤的罪行,程原仅有土地18亩,靠掌握村政权,贪污置产120亩。
在群众诉苦揭发的事实面前,表面上低头认罪,但背后却指使手下程金马散布谣言,分化瓦解农会骨干,威胁运动积极分子,并关押了女奴。最可恶的是使用美人计,让落后分子李乘娃的母亲转告领导运动的县委组织部长,说程有四个姑娘,四小姐最好看,给你为妻,条件是不要再斗老头子了。
县委针对这一新情况,认为有必要在群众面前揭露地主的丑恶面目。紧接着召开了第二次群众大会,会上县委组织部长亲自揭发程孝贤妄图用“美人计”拉拢腐蚀的丑行,程金马也当众承认了是程孝贤授意他干的,参加大会的群众彻底看清了地主的真面日,看清了地主的阶级本质。
会后成立了清算小组,决定按四一减租的原则,有四斗租退一斗,共退出粮食40余石,土地百余亩。通过这场斗争,佃户减了租,债户清了债,受害人出了气,"哑巴”女说了话,人心大快。
春日待雨
彭温庄“双减”斗争示范的胜利,对参加运动的县区干部是一次深刻阶级教育课。12月,县委组织县区干部集训,进行学习动员,后又用半月时间,进行群众性的“双减”法令教育,大张旗鼓地宣传边区的土地暂行条令。
对照边区法令和彭温庄试点经验,制订了减租清债的具体办法。从二区到一、三区,减租减息运动迅速地展开。根据地三个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共进行全区性斗争14次,主村性斗争20次,有过斗争的村11个,占78%;自然村的斗争56次,有过斗争的村47个,占55.3%,根据地共斗争大地主6个,占100%,中小地主41个,占86%。根据三个区的统计.收回土地824.5亩,清债9918.8元(冀钞),退还粮食714.8石,驴18头,牛9头,羊244只,抽回地押537张。从当时塔寺、念沟、范家岭三个村的统计看:三村共有540户,受益者241户,占44.6%,广大贫雇农通过“双减”斗争得到了应有的利益。
北方广袤的土地
1942年的减租减息运动,一方面打击了地主恶霸,扶持了贫苦农民,提高了贫雇农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减轻了农民对地主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这一运动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我们强调既要减租减息,又要保证交租交息,维护租佃双方的基本利益,即也保护了地主的合法利益,这样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但面对复杂的处于动态中的农村阶级关系,工作中难免发生错误。如在减租时新租额规定较低,执行中,干部观念上认为越低对群众越有利,因而尽量以最低标准算,例如每亩产量在五斗以下者租额不得超过5%一8%,而干部尽量以5%计算,降低了租额。退租是依四一减租原则来退,而执行中是以新的租额为标准来计算该迟租的部分,由于新的租额标准低,影响了农民的得益。
农人
进入1943年,县委针对前段“双减”中出现的问题,为全面执行专署关于租额标准新规定,巩固“双减”成果,于1月22日颁布了《减租办法中的几项补充规定》,并在南田受村举办贫雇农培训班,宣传学习边区有关土地法令。随后在根据地内认真执行补充规定,核对新的租额,纠正了1942年工作中的偏差。同时根据太谷的实际情况,对雇工工资实行二五增薪,即按1人养活1个半人的标准内,在原工资基础上增加25%。政府根据雇工本人不同的能力确定不同的工资,并尽量使主雇双方自愿订立合同,政府农会从中调处,使主雇双方均感到合理。由于当时粮价高,而羊毛等农副产品价格低,故所有雇工工资均改为实物工资,一般为三石米左右。
根据地的反维持、反特务斗争,相对地安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反毒化斗争整顿了农民阵营,减租减息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进一步发动了群众,建立了农会,民兵组织,巩固了根据地,全县“双减”运动后,三个区大部分村庄普遍组织了生产互助组,二区温家庄在岳万寿的带领下,办起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据28个村的统计,原有牲口546头,新添341头,农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通过“双减”斗争,农民认识了自已的力量,自觉参加农会和民兵组织,根据地农会会员发展到1126人,占总人口的13.6%;民兵发展到485人,占总人口的5.7%。群众运动与武装斗争相结合,武装斗争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保卫斗争果实保卫生产,根据地呈现了一派新气象。“双减”运动的开展,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来源:红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