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北京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获得表彰。石景山区等六区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朝阳区孙河乡等57个村镇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42家单位、22户家庭、18所学校摘得相应文明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在5月23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北京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获得表彰。石景山区等六区获全国文明城区称号;朝阳区孙河乡等57个村镇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142家单位、22户家庭、18所学校摘得相应文明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既是对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对北京以榜样力量推进文明城市建设风尚的激励。
斑马线前礼让守序,“车让人、人快走”成为交通风景;背街小巷焕然一新,老胡同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修车、配钥匙等摊点“进商入市”,方便居民的同时让城市面貌更加整洁……交通、环境、民生服务等细节上的精雕细琢,无不是创建文明城市的生动注脚。从《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法治护航,到一系列目标纲要、行动计划把文明城区创建升级为“全域联动”;从“接诉即办”“网格化管理”实现问题精准治理,到“V蓝北京”“光盘行动”等专项行动好评如潮,北京城市风貌不断焕新,文明水位持续抬升,让市民收获了环境舒适、生活便捷、服务优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既滋养每一名市民的生活日常,也是千万市民共绘文明图景的集体答卷。文明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公共文明意识自然而然融入更多市民的行为习惯。据北京晚报报道,在“聊聊吧”“移动议事厅”等共治共享平台,居民、物业代表、社区工作人员围坐一起,共议社区环境提升、惠民举措;快递小哥担任“副楼长”“网格员”“新社工”,通过“随手拍”“随手清”“随手报”参与社区治理……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达90.8分,市民文明素质保持19年连升。每一道文明风景里,都有市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每名市民的善行善举,都是京城文明大厦的一块基石。人人受益、人人参与的文明实践,就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根基和强大生命力。
从城区、乡镇,到家庭、个人,鲜活的文明榜样就在市民身边。当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的孟二梅、焦云龙等人,居民对他们再熟悉不过。他们获得文明称号,印证向上向善并非遥不可及的道德高地,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选择;他们的真实故事不断传扬,就是在京城大地播种下更多文明的种子。看得见、学得来的示范效应,无疑会催生更多“随手做”的文明实践。事实上,公共交通每天上演的主动让座、邻里之间传为佳话的守望相助、城市角落拾金不昧的动人故事、社区治理有商有量的共治智慧,时刻展现北京这座城市的文明肌理,也持续推动齐抓共管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
文明风尚是市民共创的佳绩,文明称号是市民共享的殊荣。一张漂亮的首都文明答卷,记录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密码、超大城市的治理样本;一系列文明称号的累累硕果,是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的新起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让文明风尚春风化雨,浸润城市品格和市民心田,共筑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北京还将书写更多城市文明的时代新篇。
记者:辛音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