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以滑翔方式重返地球大气层并如飞机般着陆之前,美国宇航局(NASA)的工程师们必须回答一个大胆的问题:没有机翼的飞行器,真的能飞吗?答案,便蕴藏在一系列被称为“升力体”(Lifting Bodies)的实验飞行器之中
早在“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以滑翔方式重返地球大气层并如飞机般着陆之前,美国宇航局(NASA)的工程师们必须回答一个大胆的问题:没有机翼的飞行器,真的能飞吗?答案,便蕴藏在一系列被称为“升力体”(Lifting Bodies)的实验飞行器之中。这些独特的飞行器仅通过其机身外形就能产生升力,自上世纪60年代起,它们帮助验证了无翼飞行的空气动力学可行性,深刻塑造了未来空天飞机的设计理念。
M2-F1:“飞行浴缸”的 pioneering 之旅
1963年诞生的M2-F1,是NASA首款载人升力体飞行器 。它的轻质结构由钢管框架和胶合板蒙皮构成,奇特的外观为其赢得了“飞行浴缸”的绰号 。与传统飞机不同,M2-F1没有机翼,其升力完全依赖于水滴形的机身,通过改变机身周围的气流方向来维持飞行 。
最初的测试颇具“草根”色彩:在干涸的湖床上,一辆庞蒂亚克·卡特琳娜(Pontiac Catalina)轿车拖拽着M2-F1进行滑跑 。随后,为了进行更高空的滑翔测试,M2-F1被一架道格拉斯C-47运输机从空中投放 。这些早期的飞行试验成功证明,无翼设计不仅可以实现稳定和可控的飞行,还能在常规跑道上安全着陆 。这一小小的“浴缸”为后续更大胆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概念的飞跃:M2系列、HL-10与X-24的接力探索
M2-F1的成功,催生了一系列更为先进的升力体验证机。诺斯罗普公司(Northrop)研制的M2-F2(1966年)和M2-F3(1969年)是M2-F1的继承者,它们采用了更重的全金属结构 。M2-F2虽然在1967年不幸坠毁,但经过重建和改进,以更稳定的M2-F3形态重生,并增加了垂直尾翼以改善操控性 。
同样由诺斯罗普公司开发的HL-10(1966年首飞)是升力体项目中最成功的型号之一 。它拥有流畅的外形,曾达到1.86马赫的超音速(约每小时2278公里)和超过90,000英尺(约27432米)的飞行高度 。HL-10的卓越表现证明了升力体飞行器在超音速和高空环境下运作的可行性。
与此同时,马丁·玛丽埃塔公司(Martin Marietta)研制的X-24A(1970年)和X-24B(1973年)则探索了不同的机身外形和再入大气层的飞行剖面 。特别是X-24B,其锐利、更接近实际航天器再入形态的重新设计,对完善未来航天器的着陆空气动力学特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升力体飞行器通常由B-52战略轰炸机在高空投放,然后进行无动力滑翔飞行,并在干涸的湖床上着陆,以此模拟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并回收的过程 。
不朽的遗产:从升力体到航天飞机及“追梦者”
升力体项目最直接、最广为人知的遗产,无疑是美国的航天飞机。航天飞机那标志性的、依赖机身产生部分升力并在返航时如滑翔机般无动力着陆的能力,其设计灵感和技术基础正是源于这些早期的升力体研究 。
如今,升力体的概念在现代航天器设计中依然焕发着生机。由内华达山脉公司(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开发的“追梦者”号(Dream Chaser)宇宙飞船,便是一款现代升力体设计 。它未来将用于向国际空间站(ISS)运送货物,甚至可能包括宇航员,并能像飞机一样在传统跑道上返回地球 。
重塑航空航天:无翼飞行的深远影响
NASA的升力体项目以无可辩驳的实践证明,只要拥有合适的气动外形,机翼并非飞行的唯一必要条件。这些无翼的先驱者们,不仅是工程学上的奇思妙想,更是大胆的科学实验,它们成功填补了从一次性运载火箭到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之间的技术鸿沟,深刻地重塑了航空航天技术和空间探索的战略格局。它们为人类自由进出太空并安全返回家园,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来源:航空之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