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变异株抬头,会重蹈20年覆辙吗?钟南山院士这样说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1:00 3

摘要: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出 “又阳了” 的感叹,社交媒体上,“新冠变异株 JN.1”“阳性率上升” 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让不少人心里又泛起了嘀咕。这一切,似乎让人联想到2020年那个被恐惧笼罩的冬天。但这一次,真的会重蹈覆辙吗?

最近,不少人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出 “又阳了” 的感叹,社交媒体上,“新冠变异株 JN.1”“阳性率上升” 等话题频繁登上热搜,让不少人心里又泛起了嘀咕。这一切,似乎让人联想到2020年那个被恐惧笼罩的冬天。但这一次,真的会重蹈覆辙吗?

一、传播力强但毒性减弱,现有手段仍有效

这波疫情的 “主角” 是 JN.1 变异株,它属于奥密克戎家族的分支,是 BA.2.86 的后代。从全球数据来看,JN.1 的传播速度确实很快,4 月以来,门急诊和住院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从 7.5% 和 3.3% 分别升至 16.2% 和 6.3%,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钟南山

不过,大家不用过度恐慌。钟南山院士明确指出,虽然 JN.1 的传播力较强,但它的致病力并没有明显增强,临床表现以咽痛、咳嗽、发热等轻型症状为主,重症和死亡风险主要集中在有基础病的老年人身上。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也显示,目前本土病例中 JN.1 感染者绝大多数是轻型或无症状,和之前流行的 EG.5 等变异株相比,严重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更让人安心的是,我们现有的防控手段依然有效,一方面,国产抗病毒药物如来瑞特韦、先诺特韦、民得维等,在感染后 48 小时内使用,能够有效降低重症风险,效果与进口药物 Paxlovid 相当,而且价格更亲民。

二、焦虑与疲劳并存,我们该如何与病毒共存?

“病毒没完没了,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这是许多普通人的心声。社交媒体上的恐慌情绪,本质上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生活秩序被打乱的无力感。

和 2020 年相比,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应对经验和科学手段,疾控部门多次呼吁 “加强个人防护”,但不是要大家回到 “足不出户” 的状态。比如,在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这些措施既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又不会过度干扰正常生活。

钟南山院士强调,新冠病毒不会消失,但通过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我们能够逐步实现 “与病毒共存”。就像应对流感一样,日常做好防护,感染后及时治疗,生活秩序完全能够保持稳定。

三、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这五道防线要筑牢

在这波疫情中,65 岁以上且有基础病的老年人是高危群体,钟南山特别提醒,这类人群一旦感染,必须在 48 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否则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很高。那么,老年人和家属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疫苗接种:接种含 XBB 成分的新冠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研究显示,接种后对 JN.1 的中和抗体水平能够达到较高水平,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日常监测:每天测量体温、血压、心率,有心肺疾病的老人建议监测指脉氧饱和度。如果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呼吸急促等异常,要立即就医。

个人卫生:外出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更换衣物。家里定期通风,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门把手、家具等高频接触 surfaces。

饮食与运动: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新鲜蔬果、鱼类、奶制品。适量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增强免疫力。

四、这波疫情可控,6 月底前将结束

面对大家的担忧,钟南山院士给出了明确的判断:这轮新冠感染仍处于 “爬坡阶段”,预计 6 月底前结束流行,持续约 6 至 8 周。他的团队通过建立疫情预测模型,结合全国数据综合分析,认为虽然感染人数在上升,但整体仍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出现 2020 年那样的大规模暴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尤其是北方地区,由于冬春交替室内通风差,加上部分人放松了防护,疫情上升速度更快一些。但只要我们按照科学指导做好防护,及时接种疫苗、合理用药,就能够平稳度过这波疫情。

新冠病毒变异株的出现,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和三年前相比,我们有了更完善的防控体系、更有效的治疗药物,还有钟南山院士等专家的科学研判。不必恐慌,也不要麻痹,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好。

面对狡猾的变异株,家庭自检成了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闸门。下面推荐的这几款【医用级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特别适合有老人、孩子的家庭,晨起测一测,出差回来查一查,避免无症状感染引发家庭传播。

建议先领红包在购买,趁着618优惠。储备一些,一下推荐的产品价格都不高,挺好的。

上面这款产品是甲乙流+新款

上面这款是基础课的

上面这款是三合一的哦

来源:小何的科学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