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政机关纠纷化解机制逐渐健全;行政诉讼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近一半案件在诉前得到化解,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效凸显……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汇聚着我省法院助力法治贵州、法治政府建设的点滴力量。
行政机关纠纷化解机制逐渐健全;行政诉讼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近一半案件在诉前得到化解,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效凸显……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汇聚着我省法院助力法治贵州、法治政府建设的点滴力量。
“行政案件无小案”,每一个行政争议发生的背后,都蕴藏着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期待。近年来,全省法院系统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抓牢提质增效,通过机制创新、多元解纷、数字赋能等举措,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2024年,贵州法院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13495件,一审行政诉讼案件调撤率40.99%,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以优质司法服务护航贵州高质量发展。
实处着力——做实司法建议“开良方”
“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
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在办理相关案件时发现,近年来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骗取工商登记类案件有所增加。通过对这些案件复盘发现,因工商登记审查以形式审查为一般准则,主要审查申请人提供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而未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导致不法分子利用形式审查登记便利,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以虚假材料骗取登记。
“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向市场主体登记机关发出《司法建议》,加强登记环节审查,从源头上防范因冒用个人身份信息不真实登记引发的各类纠纷;同时建议加大惩戒力度。”黔南州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相关负责人表示,如能健全多部门协作机制,畅通问题解决渠道,就可以避免当事人陷入长时间的行政争议,增加当事人的维权成本。
“治标为先,治本为要。”秉持这一理念,省高院出台意见,细化规范司法建议制作、发送、落实等工作,克服司法建议质量不高、分量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推动行政争议从一案化解,到融入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地区突出问题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从而减少行政争议的发生。
针对涉耕地保护等自然资源领域强制拆除案件高发频发问题,全面梳理该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调研,向相关部门发送《关于规范涉耕地保护领域强制拆除行为的司法建议书》,提出预防涉耕地保护领域矛盾纠纷产生、规范强制拆除行为的对策建议;针对近年来冒用个人身份信息骗取工商登记类案件增加,程序空转问题明显,当事人维权成本较高的问题,向相关部门发送《关于冒用个人身份信息骗取工商登记源头治理的司法建议书》,从“小切口”入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通过聚焦多发、高发案件,解构原因,切实发挥司法建议为社会综合治理“把脉开方”的作用。
联动聚力——强化府院联动显成效
近期,遵义市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机构与仁怀市人民法院联手成功化解一起行政争议,并发出首份“行政调解+司法”确认裁定书。该案系新修订《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遵义市首例采用“行政复议调解+人民法院司法确认”模式化解的行政争议。
仁怀市某公司因经营需要,将公司制曲业务委托陈某负责,陈某随即招用王某开展制曲工作,王某在工作中因操作不当受伤,各方因赔偿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引发纠纷。王某向遵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后,该市人社局出具了工伤认定决定书,认定王某受到的伤害属于工伤。仁怀市某公司不服,提起行政复议。
该案一方面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势必会进入诉讼,对各方当事人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为切实化解行政争议,办案人员召集各方当事人座谈协商,深入了解争议双方真实诉求,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向当事人释法明理,寻求实质化解争议的最佳路径。
最终,经组织行政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为确保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仁怀市人民法院开通司法确认“绿色通道”,仅用两个小时便完成司法确认,作出司法确认裁定书。至此,一起行政争议圆满解决。
“非常感谢你们案里案外的耐心协调,这种高效解纷方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司法温度。”该公司负责人说。
府院联动既提升司法工作质量和行政水平,又有效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为打通行政复议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我省法院系统针对相关领域类案多发问题开展分析会商、研提对策措施,统一执法司法理念标准,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减少、防止行政争议多发高发;同时,与省检察院、省司法厅联合制定《关于建立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衔接机制的意见》,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建立行政争议源头预防、实质化解、学习交流、工作指导和信息共享五大机制,强化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衔接配合;与省司法厅联合举办全省行政审判行政复议培训……多措并举,行政复议成效显著,全面提升了回应解决群众真实利益诉求的能力。
机制加力——守牢案件质量“生命线”
如何实质性解决行政争议,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避免程序空转及引发衍生案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4月9日,水城区人民法院交出了一份圆满“答卷”。
当事人彭某在工地作业时意外受伤后,用人单位与人社部门就“是否构成工伤”各执一词。某工程公司认为彭某存在操作不当,而人社部门经调查认定属工伤范围。
当案件进入行政诉讼程序,承办法官赵庆发现:“案件表面是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实质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工伤赔偿金额的心理预期差。”
调解现场,赵庆化身“金牌算账人”,用类案判决书直观展示裁判尺度,在综合平衡各方利益的前提下,向双方算起了“法律账、经济账、人情账”,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相互体谅。
经过多轮调解,最终当庭达成调解协议,在审判庭内,某工程公司负责人将工伤赔付款4.8万元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转至彭某账户后,一场持续半年的工伤保险资格认定争议画上圆满句号。
近日,汇川区人民法院在征求当事人同意后,将一起房屋征收补偿争议推送至播州区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通过法官的指导,化解中心多次召集当事人座谈协调,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该起行政纠纷在十五天内得到了彻底化解。
“原本我认为打官司要经过一审、二审才能解决问题,我也是作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的,万万没想到15天的时间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就帮我们解决了纠纷”。当事人李某不可思议地说。
良法善治,民之所盼。一直以来,我省法院系统“注重办案”与“参与治理”并重。采取送法进机关、旁听庭审等形式,提升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人民法院公正司法能力水平;依托党校设立“依法行政教学基地”,将依法行政纳入培训课程,提升“关键少数”和一线人员执法水平,同时,建立健全全省行政争议协调化解工作机制。推动建立99个行政争议协调化解中心成立并实质化运行,其中,市(州)一级9家,实现9个市(州)、88个县(市、区)全覆盖。2024年,全省法院向中心推送案件6976件,成功化解2872件,一批涉众型案件在诉前得以实质化解,行政案件快速攀升势头得到有效缓解。
审核:赵映 金晶 汪怡潇编辑:沈重阳 封瑜 杨勇 钟翼来源:贵州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