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几年,奶茶店曾是年轻人创业的“黄金赛道”。一条商业街挤进8家奶茶店、新店开业雇人排队制造“万人空巷”、某品牌靠“脏脏奶茶”一夜爆红……这些魔幻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但到了2024年,奶茶行业却上演着更残酷的戏码:**红餐网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茶饮门店关店4
过去几年,奶茶店曾是年轻人创业的“黄金赛道”。一条商业街挤进8家奶茶店、新店开业雇人排队制造“万人空巷”、某品牌靠“脏脏奶茶”一夜爆红……这些魔幻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但到了2024年,奶茶行业却上演着更残酷的戏码:**红餐网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茶饮门店关店48万家,新开仅23万家,闭店率高达67%**。曾经排队的网红店接连闭店,加盟商血本无归,资本加速逃离,奶茶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2020年前后,奶茶行业迎来“大跃进式”发展。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估值突破百亿,蜜雪冰城以“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疯狂拓店,更有一众中小品牌打着“零经验月入十万”的旗号收割加盟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91亿暴涨至2022年的1423亿,6年膨胀近5倍。
但繁荣背后,危机早已埋下。在杭州某商圈,一条200米长的步行街曾聚集了喜茶、奈雪、茶百道、古茗、一点点等8个品牌,而周边写字楼白领加流动客群日均消费奶茶不过500杯。“大家的产品、价格、客群高度重叠,最后只能靠打折续命,卖一杯亏两杯。”一位闭店老板坦言。市场饱和导致的恶性竞争,让“内卷”成为行业常态。
奶茶行业看似门槛低,实则暗藏杀机:
1. 配方无壁垒:水果茶、芝士奶盖、芋泥麻薯……任何爆款配方一周内就会被全行业复制,产品同质化严重到消费者根本分不清品牌。
2. 流量依赖症:小红书种草、抖音直播、联名营销成了标配,但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某品牌曾花200万与某热播剧联名,结果只带来3天热度。
3. 成本失控:一线城市商场铺租飙升至每月15万/50㎡,而奶茶毛利已从70%跌至50%,还要负担20%的人力成本和15%的平台抽成。
更致命的是,消费者正在抛弃“伪需求”。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变成社交硬通货时,奶茶承载了太多身份符号;而当经济下行,年轻人开始算账:30元一杯的奶茶,相当于两顿午餐钱。
---
“加盟时总部说年赚百万,结果半年亏了40万。”这是无数奶茶加盟商的真实写照。某知名品牌加盟费高达50万,却对选址、竞争密度、供应链风险只字不提。更残酷的是,头部品牌用直营店抢走核心商圈流量,却把加盟商丢到下沉市场肉搏。
一位河北加盟商算过账:每天卖200杯,单价12元,月收入7.2万,但减去3万原料成本、2万房租、1.5万人工和5000元水电费,净利润仅剩2000元,“不如打工”。
---
行业寒冬中,有人退场,也有人逆势生长:
•蜜雪冰城靠4元冰淇淋+8元奶茶的极致性价比,在下沉市场开出2.5万家店;
•喜茶、奈雪放下身段降价,推出9元子品牌“喜小茶”“乐乐茶”,争夺大众市场;
•区域性品牌如长沙的茶颜悦色、云南的霸王茶姬,用本土化文化IP构建护城河。
资本的态度也在转变:2023年茶饮行业融资同比减少62%,投资人更关注单店盈利模型而非扩张速度。“过去看GMV(成交额),现在只看UE(单位经济模型)能不能打正。”某机构投资人直言。
---
当泡沫褪去,奶茶行业正在回归商业本质:
1. 性价比战争白热化:库迪咖啡8.8元价格战已蔓延至茶饮,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达到历史峰值;
2. 供应链定生死:自建果园、烘焙厂、冷链物流成为头部玩家的标配,中小品牌难以为继;
3. 社区店成新战场:写字楼门店大量关闭,转向居民区做“家庭型消费”,产品增加早餐、甜品等组合。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茶饮行业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未来能活下来的品牌要么有极致效率,要么有不可替代的情感价值。”
奶茶店的倒闭潮,本质上是一场“网红经济”的集体反思。当消费者不再为噱头买单,当资本不再为故事鼓掌,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一杯奶茶的本质是消费品而非社交货币”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或许正如网友调侃:“奶茶店最好的营销,是让年轻人喝得起,而不是排队晒得起。”
来源:小程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