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B_21想炸哪就炸哪,在歼36面前就不够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16:40 1

摘要:美国军事网站“1945”的分析:其最新研发的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将取代现役的B-52和B-1B轰炸机。这货能飞1.8万米高,8000公里远,具备常规打击与核打击能力。五角大楼把它描述为第六代战机,超级轰炸机,幻想其凭借超强的隐身能力突破中国防空网,想

美国军事网站“1945”的分析:其最新研发的B-21“突袭者”战略轰炸机,将取代现役的B-52和B-1B轰炸机。这货能飞1.8万米高,8000公里远,具备常规打击与核打击能力。五角大楼把它描述为第六代战机,超级轰炸机,幻想其凭借超强的隐身能力突破中国防空网,想炸哪儿就炸哪儿。

随着歼-36出现,确实对B-21的战略价值构成实质性挑战。

一、技术代差下的攻防重构

歼-36的三发布局与涡扇-15C发动机组合,使其在动力性能上实现突破。三台发动机提供的54吨推力,不仅支撑其4000公里作战半径(无空中加油),更赋予其接近3马赫的持续超音速巡航能力。这种速度优势使歼-36能在B-21起飞后15分钟内抵达关岛空域,配合射程1000公里的霹雳-21导弹,可在B-21进入第一岛链前实施拦截。相比之下,B-21的亚音速突防(0.85马赫)与4500公里作战半径,使其必须依赖关岛等前沿基地才能有效覆盖台海等热点区域,而这些基地恰恰处于歼-36的直接威胁圈内。

隐身与探测能力的较量更为关键。歼-36采用无尾飞翼布局与智能蒙皮,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小于0.001平方米,隐身性能优于F-22。其量子雷达系统已在预警机平台验证,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传统雷达的3倍以上,理论上可在500公里外锁定B-21的超材料隐身涂层。而B-21虽通过进气道优化与新型吸波材料提升隐身效果,但其隐身设计仍基于传统雷达频段,面对量子雷达与太赫兹雷达的复合探测体系,突防成功率可能不足20%。

二、地缘战略的支点争夺:

关岛作为美军西太核心枢纽,其战略价值因歼-36的部署发生质变。从海南陵水机场起飞的歼-36,凭借4000公里作战半径可对关岛形成常态化威慑,而霹雳-21导弹的超视距打击能力,使B-21在安德森空军基地的起降窗口被压缩至冲突初期的数小时内。兰德公司2024年推演显示,若中美爆发台海冲突,关岛在首轮打击中生存概率不足30%,而歼-36的存在将进一步削弱其作为B-21前沿基地的可行性。

这种压力迫使美军重新评估岛链战略。第一岛链的日韩基地已被东风-17等中程导弹覆盖,而第二岛链的关岛若失去作用,B-21需从夏威夷或本土起飞,航程增加导致其打击效率下降50%以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歼-36的部署将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网络延伸至第二岛链,使美军航母战斗群不得不退至1500公里外,传统的“以海制陆”战略面临结构性瓦解。

三、体系对抗的深层博弈:

歼-36的战术价值不仅在于单机性能,更体现在其与无人机群、预警机的协同作战能力。其AI指挥系统可同时操控48架攻击-11无人机,形成“蜂群战术”压制敌方防空网,而空警-3000预警机的配合,能将B-21的探测范围扩大至800公里。这种“系统之系统”的作战模式,使歼-36不仅是空中优势平台,更成为战场节点的“力量倍增器”。

相比之下,B-21的技术路径仍未突破传统轰炸机框架。尽管其开放式架构支持软件升级,但其核心任务仍是“穿透式打击”,缺乏空战能力与自卫手段。美国空军内部评估承认,在歼-36的拦截下,B-21需退至1500公里外才能确保安全,这使其对第一岛链的威慑力大幅缩水。更严峻的是,中国已构建由量子雷达、反隐身米波雷达、红旗-9BE等组成的多层防御体系,B-21的隐身优势在该体系下可能被完全抵消。

四、现实挑战与未来变量:

歼-36的实战效能仍需克服技术验证与成本控制两大挑战。其三发动力系统的稳定性、量子雷达的抗干扰能力、隐身涂层的耐久性等关键技术,尚未通过长期测试验证。此外,歼-36的预估单价约1.5亿美元,虽仅为F-47(3亿美元)的一半,但其量产进度可能受涡扇-15C发动机产能制约。而美国F-47六代机项目因技术瓶颈推迟,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制衡。

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同样影响力量平衡。若美国加速在澳大利亚、菲律宾部署“提丰”中程导弹系统,可能部分抵消歼-36的区域拒止能力。此外,B-21若与F-35机群协同,通过“忠诚僚机”战术实施饱和攻击,或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缺陷。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仍取决于中美在电子战、网络战等领域的实时对抗结果。

歼-36与B-21的较量,本质是智能化空战与传统战略威慑的理念碰撞。短期内,歼-36的技术突破已对美军西太部署构成实质性挑战,其作战半径与超视距打击能力可能重构第一、第二岛链的军事平衡。中长期看,六代机竞争将推动空战规则向体系化、智能化方向演进,而技术可靠性、成本控制与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将成为决定双方空中力量平衡的关键变量。在此过程中,中美博弈的焦点或将从装备性能对比,转向作战体系的韧性与战略决策的灵活性。

来源:天涯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