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出身于“四代翰林”的书香门第,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诗词歌赋、翰墨丹青无不精通。作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以笔为舟,在文学艺术的长河中遨游;作为社会活动家与爱国宗教领袖,他心系家国,以宽阔胸怀践行使命。他,是赵朴初。
他出身于“四代翰林”的书香门第,自幼浸润于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诗词歌赋、翰墨丹青无不精通。作为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他以笔为舟,在文学艺术的长河中遨游;作为社会活动家与爱国宗教领袖,他心系家国,以宽阔胸怀践行使命。他,是赵朴初。
这位在20世纪中国文化、政治、宗教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与西泠印社的缘分,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段熠熠生辉的佳话。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湖人,居北京。1979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1993年起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人事部副部长,上海市政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第六至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等职。
1979年12月,西泠印社迎来建社75周年的重要时刻。在这场文化盛会上,赵朴初被推选为名誉社长,自此与西泠印社结下不解之缘。1993年,他正式担任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在担任社长期间,赵朴初凭借卓越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早在1979年初,西泠印社召开纪念75周年筹备大会之际,听闻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远在北京的朴老便作诗以赠:“篆刻有道道非易,博学始能精一艺。清华雄浑见诗心,奇正阴阳通画意。印人结社重西泠,七十五年观复兴。传承岂止八家法,境界方开千载新。”他以诗歌的形式,鼓励印社同仁博采众长,不拘泥于传统门派,在印学创作中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也为印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3年,西泠印社成立90周年之际,赵朴初再次以诗抒怀:“长我三岁西泠社,我未及见诸长者。每到孤山意怆然,不思缶翁思秋白。秋白不为浙皖拘,心观无常行菩萨。迈古腾今思不群,游刃恢恢念天下。应知印人有异才,当因其小观其大。风流儒雅有传人,九十年来印学兴。毕竟丁吴功业在,护持文艺重西泠。”诗中,他不仅表达了对印社先贤的敬仰,更强调了身为一名印人应具备的广阔胸怀和社会责任。
赵朴初对西泠印社的情感,不仅体现在精神引领上,更以实际行动支持西泠印社的发展。1996年,当他得知《西泠艺丛》即将复刊,立即寄来5000元人民币资助,助力这一印学文化传播平台重焕生机。1997年,为筹建中国印学博物馆,他上书国家有关部门建议给予扶持,并亲自题写馆名。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凝聚了几代印人夙愿的中国印学博物馆终于落成,成为印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殿堂。正如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所言,赵朴初先生以巨大的影响力,为中国印学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主导性的大作用,圆了数代西泠印人的梦。
在艺术领域,赵朴初秉持着“尊传统以启新风,先识器而后文艺”的文人书学观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他的书法博采众长,融北碑之雄浑、苏东坡之洒脱、颜真卿之端庄,形成独具特色的“赵体”。其作品笔力遒劲,结构严谨,于雍容大气中尽显宁静祥和之美,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国学底蕴,更在人文、历史与生活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与表达。赵朴初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他为西泠印社留下的诸多墨宝,成为印社珍贵的文化宝藏。
2000年,赵朴初先生与世长辞,西泠印社痛失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家,而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永远镌刻在西泠印社的历史丰碑上。他的思想与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印人不断前行,激励着他们追求卓越,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懈奋斗。
来源:民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