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上,畅销小说时代写作至今的作家饶雪漫,与盐言故事作者代表核融炉、铁柱子、半裁明月等人同场对谈。表面上是作者之间的“代际对话”,实际上却是两种文学模式的相遇:从细水长流的长篇创作到高密表达的短篇创作,从纸页长句到结构闭环,从个人情绪书写到面向读者体验的叙事拿
作者|阿Po
“现在中短篇在市场中有着蓬勃发展的机会,更多元化,也更有创新性。”在知乎盐言故事分论坛上,完美世界影视副总裁刘宁这样总结当下的影视趋势。
本周末举行的知乎“新知青年大会”首日(5月24日),由“盐言故事”主办的分论坛,将两代写作者推到了同一个叙事坐标上。
活动上,畅销小说时代写作至今的作家饶雪漫,与盐言故事作者代表核融炉、铁柱子、半裁明月等人同场对谈。表面上是作者之间的“代际对话”,实际上却是两种文学模式的相遇:从细水长流的长篇创作到高密表达的短篇创作,从纸页长句到结构闭环,从个人情绪书写到面向读者体验的叙事拿捏。
饶雪漫(右二)对话盐言故事作者铁柱子(左二)、半裁明月(左三)
此外,刘宁与编剧唐小蓝、王梧绯等影视从业者的加入,也对当下内容形态的变化进行了回应。他们与饶雪漫、核融炉同台讨论,从剧本开发逻辑到观众节奏偏好,从故事结构到影像表达,为“短篇+影视”打开了更具实操性的落地通路。
今天的“故事”,已经不再只是一句作家在夜里写下的喃喃自语,更像是一个个结构紧凑、画面清晰、节奏强烈、具备开发价值的内容单元。尤其在盐言故事构建的体系中,短篇已不再是“长篇的前菜”,而是一种独立完整的叙事语言,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内容时代下的“写作共识”。
当然,这不仅源于文学写作方式的演变,也关乎当下整个内容行业的趋势:剧集更短、信息更快、观众对节奏和情绪的感知更精密。
在这种语境下,盐言故事“顺势而为”,既承接了知乎社区关于现实、身份、社会话题的集体讨论惯性,也重构了写作的出发点和落点,在创作方式、平台机制和影视转化之间,一种“新内容生态”已然成形。
而这场活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破土生长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剖面。
“其实我一度以为‘作家已死’,但我在知乎看到这些年轻人的作品时,我心里燃起了火苗,文字的力量带给我惊讶和震撼。”作为畅销书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饶雪漫的感慨不只是对文学行业代际更替的情绪流露,更是对一种新式创作生态形成的回应。
饶雪漫(中)在知乎新知青年大会盐言故事分论坛上
这场论坛上,两代写作者的对话不仅搭建了一种跨越年龄与媒介的互相观看,也无意中勾勒出当代网络文学作者的成长路径正经历结构性改变:从个体性出发的“创作孤岛”转向嵌入平台生态的“共建式生长”。
对话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两代创作者的不同写作起点,一边是从纸和笔开始、靠一本本小说走进读者视野的传统作家,另一边则是从社区发帖、边写边和读者互动成长起来的新作者,他们不再孤独地埋头写作,而是与平台、编辑、读者一起把故事写出来,再推到更广阔的受众里去。就像知乎答主转变为签约作者的过程,常常不是从写完一本书开始,而是从回应一个问题、写下一段故事就被“看见”了——创作路径变短了,反馈却变得更密集、更真实。
这种互动也塑造了他们对写作的另一种理解方式,即文字中有着更强烈的风格意识和类型定位。
在盐言故事的平台生态下,许多作者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读者辨识度”。就像饶雪漫所说,“两位作者在我文字的海洋里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那艘船,可能过几天我在知乎再翻开一篇文章,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是谁写的,因为这样的语言风格是不可复制的,我也相信她们在自己写作过程当中非常开心。”
这里指的是铁柱子与半裁明月,一个文风细腻,擅长现代女性成长与挣扎;一个架空古言,节奏狠、情绪足,都是饶雪漫认为文笔很好之余“故事很完整,可以马上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小说。她们的“标签感”不是套路,而是一种被社区读者共同确认的身份,这种身份认同也反过来强化了她们的创作信心。
在这种写作关系下,作者不再只是“自己完成”,而是在一个成熟完整的系统里被“生成”出来。平台作为培养皿和协作者,不仅帮助内容被发现、被转化,还帮助创作者明确自己是谁、擅长什么、该走向哪里。
而核融炉的成长路径,则进一步验证了平台机制对创作者能力提升的具体支持。
“我从来没想过我的小说会影视化,也没想过自己会参与剧本改编。”她坦言从知乎写起的初衷只是“想讲一个故事”,如今她的多部作品进入影视开发阶段,并且由核融炉本人开始尝试剧本创作。她的文本风格以情节反转见长,作品常被称为“文字迷宫”,具备极强的画面感与节奏设计感,这也是刘宁选择与之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说这些作家的成长路径印证了“社区孵化+平台养成”的可行性,那么盐言故事所构建的服务机制,则从内容源头进一步扩展了创作者的产业参与力。从选题构思、风格打磨,到版权合作、法务支持,再到作者与影视团队的对接协作,平台不仅扮演“内容发布方”,更像一个IP生产的策展人与保护者。
盐言故事正在打造的,不只是故事池,更是一套让创作者走得更远的养成机制。
“现在观众常说想吃细糠,‘细糠’是什么?就是你看了剧之后走不出来,还想吃,还想去感受,不停在思考。我看完核融炉的小说之后,就是这种感觉,走不出来。”完美世界影视副总裁刘宁在第二场分论坛上如是形容核融炉的作品。
对他而言,这种“走不出来”的感觉,正是内容在当前影视市场语境下最稀缺的能力,就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打动人、留下记忆点、创造反复咀嚼的余味。
完美世界影视副总裁刘宁(左二)透露,正在推进核融炉(左三)多部作品的影视化
该场分论坛的主题是“长剧更短,短剧更精”,正好应对了影视行业近半年来刮起的一阵“内容向短”之风。
从多年前操盘63集长剧《香蜜沉沉烬如霜》到前不久播出的23集《嘘,国王在冬眠》,乃至本场论坛中表示将要尝试短剧集、微短剧赛道,正是因为刘宁所在的影视制作一线正经历着一场“长度革命”。
“观众不会再给予我们这么多时间和耐心把剧追完,读者应该也是,我们也在思考和寻求变化,所以在未来我相信主流的做法是把剧集变短。”刘宁所说的这一趋势转向背后,正是影视公司对内容源头的一次重新审视,传统大部头长篇小说不再是首选,反而是那些“故事讲得完整、节奏紧凑、能被立刻改编”的中短篇IP,成了开发优先项。
核融炉无疑是当前短篇IP影视化赛道最具代表性的先锋作者之一,她有三部悬疑作品均已被完美世界影视签下进行影视开发,毕竟她小说里的反转设计、人物动机和系列感,这些要素对影视行业来说确实都是致命的吸引力。刘宁强调,“我们团队看完第一篇,就想看第二篇。她的故事不仅节奏好,反转抓人,而且人物之间还有潜在关联,适合构建短剧系列宇宙。”
同时,本次活动邀约对谈的盐言故事作者们,其作品中呈现的“篇幅小、体量轻、内核深”的短而精文本逻辑,正是盐言故事过去几年在平台上有意扶持的方向。
对谈中的各方都认为,盐言故事上作品的短,不只是篇幅的短,而是在让表达变得更精准。核融炉的《无暇赴死》中,女儿追寻真相的部分参考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展现现实与记忆交错的情感逻辑;《不可儿戏》以犀利笔触揭露原生家庭创伤议题;《戏剧课》则在课堂场景中展开情绪翻转。
盐言故事作者核融炉
核融炉的作品素来被认为擅长营造电影般的氛围,以一个悬念从头贯穿到尾,使情节更加紧凑,容易集中读者的注意力。这些则文本不仅具备类型特征,更具备“改编效率”和“表达密度”,天然匹配中短剧制作的结构诉求。
更关键的是,在传统影视逻辑中,“篇幅越长越值钱”,因为投资成本大,产出周期长,平台需要用“量”来回报“时长”。如今,无论是制作周期、播出节奏、观众习惯,还是平台排播策略,统统在向“快完成、快上线、快反应”转型。这让一个故事“讲得好”比“写得长”更有市场溢价,也让拥有明确叙事闭环的短篇小说,从“轻量内容”变成影视市场的“优先母本”。
刘宁也坦言,传统的大体量项目因为制作成本太高而不敢轻易冒险,如今中短篇内容给了影视行业试错空间,也让盐言故事作者们有更多参与机会。
在完美世界影视与盐言故事的合作模式中,作者不再只是卖出版权,更是以“IP联创者”的身份参与改编讨论、审美调性把控、角色深度还原等多个环节。这种“从故事到剧本”的深度绑定机制,也预示着未来内容开发模式的转型方向。
简而言之,盐言故事的短篇不是在被动适配市场变化,而是作为内容创作平台提前嗅到变革已至的味道。
如果说短篇IP正在成为影视开发的新母本,那么更底层的变化其实早已发生在创作生态本身。在盐言故事这里,变化不只是体裁变小、节奏变快,而是在塑成新的讲故事方法,题材更灵活、写法更精炼、平台也更懂怎么把好内容推出去。
首先是题材结构的松动与拓展。在本次论坛对谈中的嘉宾都提到,如今的读者与观众对于题材的审美都已不再集中于快餐式套路,而是更偏好独特视角与结构创新的故事。
盐言故事在最初以悬疑切入大众视野,但并未将自身局限在某一类型的内容平台,而是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主题分布。现实主义的《河清海晏》、女性权谋的《相术师》、东方志怪的《鱼灯引魂记》、非虚构写作的《不死蒲公英》等,这些作品背后,是平台对“题材融合力”与“社会议题感”的双重追求。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了创作写法的进化,并且成为盐言故事中,作品辨识度的重要特征。《大梦归离》的编剧唐小蓝以去年的爆款短剧集《新生》为例,提出了短篇创作的建议,先架构一个足够感动作者自己的人物,以人物成长做变化,而不是为反转做反转,“以人在危机当中的判断与选择来讨论人性善恶,用人物倒推情节,而非情节倒推人物。”
这种“强设定+情绪高浓度+故事闭环”的创作模型,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网文的“日更+拉长”逻辑,成为平台对优秀作品的基础判断标准。
正如对谈中所说,盐言故事中真正优秀的作品,常常能在五分钟内吸引人、十分钟内触动人,具备极强的信息密度与节奏张力,这也是其天然适配影视剪辑逻辑与观众注意力节奏的关键原因。
而这一切,最终指向的其实是平台机制的再造。核融炉将盐言故事形容为“专业经纪人”,除了在选题方面的策划与协同之外,会为作者提供各类解惑,“我只会写小说,版权、法律等各方面的很多问题都不太明白,但平台会帮助我推广作品,让我的作品找到最合适的发展方向。”
作者从此不再只是独立创作者,而是成为内容生产链中的主创角色,盐言故事让写作这件事备了更强的“职业路径”意义。
这次的对谈中不难感受到,盐言故事正在完成从UGC故事社区到内容产品体系的跃迁。它不仅打通了从短篇创作到出版、影视的多形态通路,也搭建起作者成长、版权开发、产业协作的一体化机制,让“好故事”从被写出来到被看见、被使用,有了更稳定的路径。
在盐言故事的语境下,网络文学不再只是更新速度的比赛,也不再是体量堆叠的冲刺,而是以内容质量、社会影响力与产业可融合性为重点的系统性创作,它正在构建“下一个十年内容行业”的生态雏形。
这也正是新知青年大会的意义所在,从社区到平台,从创作者到产业链,盐言故事和新知青年所指向的,都是同一个更精、更短、更有力的内容未来。
来源:娱乐资本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