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诸君且看我这幅《苕溪诗帖》,世人皆道"八面出锋得二王真传",却不知其中暗藏鲁公筋骨。当年我在涟水任上,日临《兰亭》夜摹《祭侄》,忽于月下见笔影交错,顿悟书道如烹鲜——二王是清泉活水,颜体乃老火浓汤,二者交融方得至味。今将毕生参悟的"破茧三式"倾囊相授,教诸君如
诸君且看我这幅《苕溪诗帖》,世人皆道"八面出锋得二王真传",却不知其中暗藏鲁公筋骨。当年我在涟水任上,日临《兰亭》夜摹《祭侄》,忽于月下见笔影交错,顿悟书道如烹鲜——二王是清泉活水,颜体乃老火浓汤,二者交融方得至味。今将毕生参悟的"破茧三式"倾囊相授,教诸君如何让飘逸与雄浑同生共舞。
米芾《苕溪诗帖》
一、溯本同源:墨海双璧的千年对话
二王与颜体看似南辕北辙,实则同出钟张血脉。永和九年,逸少在会稽山阴写下"之"字二十一变,其秘诀便在中锋立骨,侧锋取势。颜鲁公作《争座位稿》时,笔笔中实如铸铁,却暗含《快雪时晴帖》的牵丝映带。老夫曾得见《祭侄文稿》真迹,那"呜呼哀哉"四字,中锋如铁犁破土,侧锋似利刃裂帛,正是得右军心法而化之。
王羲之《兰亭序》
颜真卿《祭侄文稿》
同源三练法:
1. 取羊毫蘸浓墨,日课《圣教序》十字,专攻中锋线质(可参颜体《麻姑仙坛记》)。
2. 用狼毫写《祭侄稿》,感受侧锋绞转时的力度变化(注意保留二王笔势)。
3. 以清水在生宣上交替临写"王字之"与"颜字之",观察墨迹渗透的共性规律。
二、破茧双翼:流云与山岳的笔法密码
二王笔法如江南烟雨,讲究起笔见性,收笔藏神。子敬《鸭头丸帖》中"明"字末笔轻提,恰似蜻蜓点水;而颜体《勤礼碑》"国"字收锋重按,宛若巨椽筑础。老夫在镇江焦山观《瘗鹤铭》时,见浪涛拍岸的瞬间——起势如二王般灵动,收势带颜体之沉雄,遂创"惊涛笔法"。
王献之《鸭头丸帖》
颜真卿《勤礼碑》
破茧四要诀:
1. 起笔太极式:露锋起笔旋即转中锋(习自《兰亭序》"永"字点画)。
2. 行笔波浪法:提按节奏参考《祭侄文稿》哭痕线条。
3. 转折龙蛇变:方折处用颜体顿挫,圆转时取二王流畅。
4. 收笔阴阳合:轻收如《中秋帖》云气,重按似《家庙碑》柱石。
诸君可试写"风云"二字:"风"字用二王笔意起手,至右弯钩处转颜体顿按;"云"字以颜法起笔,在雨字头处化用大令牵丝。此法如烹南北合璧菜,淮扬刀工配鲁菜火候,最是考验火候。
三、化蝶秘术:刚柔相济的创作心法
真正的高手,当似老夫写《蜀素帖》——八面出锋是表,颜体骨力为里。元祐三年在黄州见东坡居士,他正用二王笔法写"大江东去",却在"浪淘尽"三字中暗藏颜体浑厚。这等功夫,非十年以上"双帖同临"不能得。
米芾《蜀素帖》
融合三境界:
1. 机械嫁接:如《苕溪诗》"友"字,左部用颜体横画,右部取二王纵势。
2. 气韵交融:参考《裴将军诗》中,二王流畅与颜体雄奇交替出现。
3. 浑然天成:达到《虹县诗帖》境界,观者辨不出王颜分野,只见米家面目。
今授诸君"阴阳临写法":取二王法帖与颜体碑刻各一,晨临王帖求其韵,暮摹颜碑炼其骨。三九寒天可用颜体笔意写《兰亭序》,酷暑时节则以二王笔法临《麻姑仙坛记》。待到秋分时节,取二者混写,自见风雷生于腕底。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
书道至境,原不拘泥某家某派。老夫当年集古字成家,正是悟透此理。诸君若能将二王的飘逸化作春燕,颜体的雄浑炼成秋山,再佐以自家心性为调料,必能烹出独步当世的笔墨盛宴。切记:笔法是舟,心性是楫,渡河之后,舟楫皆可舍。
米芾像(A|生成)
来源:南山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