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干掉80%本土品牌!外资饮料的“斩首行动”,每一步都算准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17:37 2

摘要: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神州大地上,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味觉记忆:上海的正广和橘子汽水带着石库门的甜润,武汉的滨江汽水装着长江边的夏日晚风,重庆的天府可乐藏着山城的麻辣回甘。

1982年的北京街头,王府井百货大楼的冷饮柜台前,穿着海魂衫的男孩攥着两角钱,踮脚望向玻璃罐里的橙色汽水——那是属于北冰洋的黄金时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神州大地上,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味觉记忆:上海的正广和橘子汽水带着石库门的甜润,武汉的滨江汽水装着长江边的夏日晚风,重庆的天府可乐藏着山城的麻辣回甘。

这些本土汽水不仅是消暑饮品,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载体,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密码。

然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然逼近。1986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建厂」为名进入中国市场,表面上承诺「技术换市场」,实则布下了缜密的资本棋局。

以北京北冰洋为例,外方提出「合资生产汽水」的合作方案时,开出了「提供生产线、包销产品」的诱人条件,却在合同附件中埋下致命条款:本土品牌需放弃自有渠道,由合资公司统一管理销售网络

这意味着,曾经覆盖胡同小卖部、国营副食店的本土汽水流通体系,正被外资企业悄然接管。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商业懵懂期,本土企业尚未意识到销售渠道的战略价值

当北冰洋与可口可乐达成合资协议后,外方迅速启动「捆绑销售」策略:经销商若想进货北冰洋汽水,必须按1:1比例搭配可口可乐产品。

这种「买国产送洋货」的模式,本质是用本土品牌的渠道资源为洋品牌铺路。数据显示,1990年北京市场饮料销售额中,可口可乐占比从合资前的不足5%飙升至32%,而北冰洋的市场份额从75%暴跌至18%。

更残酷的是终端垄断。外资企业通过「冰柜补贴」、「陈列费」等手段,将本土汽水挤出黄金货架。

在上海,某连锁超市的饮料柜面中,百事可乐以每月5000元的陈列费占据整排端头位置,而正广和汽水只能挤在角落货架的最底层。

到90年代末,全国80%的中小城市饮料终端被外资品牌控制,本土汽水陷入「有工厂无市场」的困局——曾经年产10万吨的沈阳八王寺汽水厂,2000年销量不足千吨,生产线被迫闲置锈蚀。

如果说渠道绞杀是「硬实力」文化渗透则是更隐蔽的「软刀子」。可口可乐在90年代初启动「本土化广告轰炸」,针对不同圈层定制传播策略:

城市精英圈层:邀请张国荣、张曼玉拍摄《缘分》系列广告,将可乐与「都市浪漫」绑定。在1993年的广告中,张曼玉穿着吊带裙在霓虹街头畅饮可乐,背景音是「这就是潮流,这就是可乐」的宣言,潜移默化定义「现代生活方式」;乡镇市场下沉:推出「火车篇」广告,画面中绿皮车厢里的乘客汗流浃背,售货员推着小车高喊「可乐一块钱一瓶」,农民工接过冰镇可乐畅饮的瞬间,字幕弹出「清凉全世界」。这种将可乐与「实惠、便捷」绑定的叙事,精准击中乡镇消费者的痛点;节日文化改造:1996年推出「阿福贺岁」系列广告,让传统年画娃娃抱着可乐瓶拜年,将西方饮料植入中国春节场景。据央视市场研究数据,该系列广告播出后,春节期间可乐销量同比激增47%。

到2000年,全国90%的本土汽水厂倒闭,北冰洋、健力宝等少数品牌被迫退居区域市场。直到2011年,北京一轻集团重启北冰洋品牌,才揭开本土饮料的「复兴序幕」。重生之路充满艰辛:

配方复原:派专人走访退休老工人,从档案馆翻出1985年的配方档案,还原「桔子香精+蜂蜜」的经典味道;情怀营销:推出「复古玻璃瓶」包装,瓶身复刻80年代的雪山白熊图案,在社交媒体发起「晒童年味道」话题,单条微博转发量超50万;渠道创新:避开与外资品牌正面竞争,主攻「国潮餐饮场景」,成为簋街小龙虾、老北京铜锅涮肉的标配饮品。2023年数据显示,北冰洋在北京餐饮渠道市占率达38%,复购率超65%。

当饮料战场的硝烟渐散,白酒行业又陷入新的文化焦虑。在商务宴请场景中,路易十三、轩尼诗XO等洋酒常占据主位,而茅台、五粮液虽贵为「国酒」,却被部分消费者视为「传统、老派」。

这种认知错位,源于洋酒企业数十年如一日的「精英符号」构建:

影视植入的阶级暗示:在《华尔街之狼》\《007》等好莱坞电影中,西装革履的主角常手持威士忌杯俯瞰城市夜景,将洋酒与「成功人士」形象深度绑定。据统计,近十年中国上映的商业电影中,洋酒出镜率是白酒的2.3倍;品鉴文化的壁垒构建:威士忌品牌推出「雪莉桶」「泥煤味」等专业术语,举办「单一麦芽品鉴会」,将饮酒行为包装成「高雅艺术」。而白酒长期停留在「豪饮」「拼酒」的低端叙事,缺乏现代品鉴体系;价格锚定的心理战:一瓶30年陈酿的轩尼诗XO售价超万元,远超同档次白酒,但消费者却认为「物有所值」。这种「越贵越高级」的认知,本质是洋酒通过品牌溢价建立的「身份认证体系」。

面对消费代际更迭,白酒企业开始探索「去中年化」转型。以江小白为例,其推出的「果味高粱酒」瞄准Z世代,用「微醺小聚」场景替代传统酒桌文化:

场景重构:在成都、重庆等地打造「白酒+民谣酒吧」,消费者可购买100ml小瓶装白酒,搭配水果茶调制特饮,单店日均接待年轻客群超200人;健康叙事:水井坊推出「井台·清酿」系列,强调「纯粮酿造、低酯低醇」,通过第三方检测显示,其甲醇含量仅为国家标准的1/5,满足「喝少喝好」的新需求;文化赋能:茅台联合中国航天推出「太空品酒会」,用AR技术展示白酒在微重力环境下的分子结构,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吸引科技爱好者关注。

从饮料到酒类,本土品牌的沉浮揭示了文化战的核心逻辑:当外资企业掌控消费符号的定义权,本土文化就会被挤压成「小众选择」

这种争夺不仅发生在快消品领域,在服装、日化、餐饮等行业同样上演——星巴克重新定义「第三空间」,优衣库重塑「极简穿搭」,肯德基将炸鸡与「家庭欢聚」绑定。

但值得警惕的是,文化战并非「抵制洋货」的情绪化对抗,而是一场关于「现代性叙事能力」的较量

日本清酒曾面临与白酒相似的困境,但其通过「獭祭纯米大吟酿+米其林餐厅」的组合,将清酒塑造成「东方雅致生活」的代表,成功打入全球高端市场。

这启示我们:本土品牌需要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基础上,用符合当代价值观的语言重新诠释传统——就像北冰洋用「复古瓶身+国潮营销」激活记忆,白酒用「健康低度+科技赋能」对话年轻人。

当我们在超市拿起一瓶汽水,在酒桌上点选一杯饮品时,不经意间就参与了一场文化话语权的博弈。

那些消失的本土汽水、被边缘化的传统白酒,提醒我们:所谓「日常习惯」从来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资本与文化合力塑造的结果。

或许我们无法阻止全球化浪潮,但可以在消费选择中多一份清醒——支持那些努力将传统与现代缝合的本土品牌,因为它们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文化传承的毛细血管。

毕竟一个国家的味觉记忆、饮食文化,才是真正难以被资本买断的精神不动产。

文本来源@硬核资本论 的视频内容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