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于黑龙江大庆成功举办,并面向全国进行直播。此次研讨会聚焦将于 2025 年秋季学期启用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三年级新教材,为全国教师呈现了新教材落地的
5月23日,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于黑龙江大庆成功举办,并面向全国进行直播。此次研讨会聚焦将于 2025 年秋季学期启用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三年级新教材,为全国教师呈现了新教材落地的创新实践路径。
在本次研讨会上,北师大版教材核心编委、内蒙古自治区兼职小学数学教研员、包头市青山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田红霞老师,以二年级上册 “综合与实践” 领域为切入点,深度解读新教材,呈现创新实践路径,引发与会专家及线上、线下教师的热烈反响。“综合与实践” 领域是本次课程修订变化最大的部分,既是教学热点,也是难点所在。田红霞老师围绕 “什么是一节好课” 这一主题,基于教材设计底层逻辑,对该领域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直击教学痛点 提出"做事逻辑"新理念
田红霞老师开宗明义指出:第五版教材基于儿童立场的现实问题解决理念,统领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写。结合真实情境,产生驱动性问题,学生主动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亲身经历实践与活动的全过程并形成相应的成果,最后对成果进行分享、评价和反思。这样的方式既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又具有鲜明的特色,利于儿童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开展跨学科的活动,积累解决问题经验,让综合实践活动有了“灵魂”和“主线”,综合实践课的背后的本质是教会学生'想问题、做事情'的逻辑。
田红霞老师针对教师普遍反映的"活动组织难""素养落地难"等问题,以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画校园路线图"为例,系统阐释了"启项-做项-结项"三阶教学模型,并以课例展示学生经历"从粗糙地做到理性地做"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反思自我-迭代优化"的元认知能力。
从教材到课堂 提供可操作范式
田红霞老师在报告中系统梳理了北师大版教材"综合与实践"板块的实施路径,为教师提供了从教材内容到课堂实践的清晰转化框架, 每个单元遵循"情境导入→任务分解→子任务完成→交流迭代"的脉络,完整还原人类解决问题的自然过程,抓住教材中隐藏的"思维脚手架"、"冲突设计"和"留白空间"。这种范式既忠实于教材设计意图,又赋予教师创造性实施的空间,真正实现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
创新教学策略 破解实践难题
田红霞老师特别强调"三个放手"原则:放手空间:打破教室界限,鼓励学生到操场实地观察;放手思维:避免"一问一答",允许记录差异引发认知冲突;放手评价:不追求完美作品,学会思考问题、学会做事情更重要。
田红霞老师说,教师角色要有两个观念转变: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的与价值绝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习得,要转变“一定要教给学生知识”的观念;综合与实践活动可以是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要转变“要得到明确的结果或最好的结论”的观念,对于学生“半途而废”的探究思路、“不合常规”的结论或作品,应宽容对待,积极发现其中的过程价值。
随着新教材实施倒计时开启,本次研讨会为全国教师搭建了理念更新与资源共享的平台。田红霞老师表示:“从愿意做到感觉能做成、从粗糙地做到理性地、从交流成果到提炼经验,用足够的时间,完成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有挑战的大任务,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价值认同,发展核心素养,希望每位教师都能在新教材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逻辑,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